新华网内罗毕2月7日电(记者郭倩)大红春联、倒贴的“福”字烘托出中国年味儿,花环、蜡烛、缤纷的彩球又平添几许异国色彩……走进中国援非农业专家刘高琼教授位于肯尼亚西部纳库鲁的家,浓郁的喜庆气息扑面而来。而这精心营造的过年气氛,都出自刘高琼的肯尼亚妻子伊丽莎白之手。
1997年,刘高琼作为南京农业大学援非项目组成员来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园艺系任教。2003年,他和相恋两年多的肯尼亚女子伊丽莎白喜结连理。婚后,伊丽莎白辞去工作,专心照料家庭。操办春节事宜,也成为她每年的一件大事。
“一开始我不太了解怎么过春节。后来,是他(刘高琼)告诉我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春节前后应该做些什么。我边听边学,懂的也越来越多,”伊丽莎白告诉记者。
就这样,几年下来,从打扫房子、置备年货,到包饺子、迎送宾客,伊丽莎白对春节习俗已经相当熟悉。对伊丽莎白来说,为过中国年做准备是个繁杂的“大工程”。在中国,一家人都会一齐上阵准备过年,而在伊丽莎白和刘高琼的这个跨国家庭里,勤劳的伊丽莎白一人独挑大梁,完成所有工作。
现在,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要让孩子身在非洲也能了解中国古老民俗,所以她更加重视春节。她说:“春节和圣诞节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两个节日。我很喜欢在春节和家人、朋友欢聚一堂,也希望我的孩子能爱上春节。”
为了过好今年春节,伊丽莎白着实耗费了不少力。小年刚过,她就开始采买年货。为了增添喜庆气氛,伊丽莎白更新了餐桌布,摆上烛台,添置了绿植,在家中各处挂满亮丽的装饰品。装点一新的屋子,顿时年味大增。 春节前夕,伊丽莎白还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家中。她说,“最近几年,我们按照春节一家团圆的中国传统,一般都会把父母接来共度春节。一家三代齐聚一堂,老人们也非常开心”。
张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是过好年的重要环节。优质面粉、新鲜韭菜、上好肉馅,伊丽莎白毫不马虎,所有包饺子的用料都提前准备停当。到了除夕这天,伊丽莎白不需要丈夫帮助,就独自包办了和面、拌馅、擀皮、煮饺子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她还要烧几个全家人喜爱的中式菜肴。忙完这一切,她才和家人围坐在客厅里吃年夜饭。晚上,全家还会一起收看精彩的春节电视节目。
到了大年初一,全家人都换上了伊丽莎白提前准备好的新衣新帽。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走出家门,给周围的中国朋友拜年。初二、初三,他们到附近的纳库鲁国家公园、埃格顿城堡等景区游玩。虽然不能像在中国那样连休7天假,可刘高琼还是会尽量抽出时间与家人相处。
伊丽莎白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有他们夫妇两人一起过春节。现在,春节已成为她家祖孙三代的节日。也许不久的将来,她的兄弟姐妹也会参与进来,“到那时,我家的春节会变得更热闹,更有味儿”。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