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随着春节假期(2月2日至8日)的结束,珠三角地区企业纷纷开始新一年的招工。记者走访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和部分工业区了解到,节后劳动力市场“企业担心"用工荒",工人找工心不慌”的特点正日趋明显。
“1600元?太低了,至少1800元,还不能加班太晚。”在广州新科工业园区,30多岁的湖南女工陆敏华对待遇提出要求。她表示,要是没有合适的收入和工作环境,宁肯不上班。
与求职者的“从容”形成对比,不少企业招工需求十分急迫。在新科工业区一家名为永创皮具的工厂门前,记者刚走过,厂里的工作人员就迫不及待走上前问:“你找工作吗?我们条件还可以,留个电话吧,等开工就告诉你。”
这家企业工作人员开列了他们“还可以”的条件:工资至少1600元、准时发放、工作日不加班、有年终奖和全勤奖、每月保证放3天假,工作满3年休产假工厂发补贴……即便如此,他也承认,眼下企业招工“比去年要难不少”。
“从7号开始招工,我们准备招40人。但现在只有5个人留下联系方式。”永创的负责人无奈地说。
2011年新年伊始,上海、吉林、山东、陕西等多个省市都不约而同地释放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信号,增幅都在10%左右。专家表示,加薪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保障劳动者权益。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宣布,从3月1日起,广东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将提高18.6%,其中广州市的标准将增至每月1300元,为目前全国最高。 一些工人在受访时表示,各地大幅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给他们要求提高待遇以底气。此外,不断上涨的物价压力,也使很多打工者的薪酬预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年轻劳动力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加上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即使企业主动涨薪,仍然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值。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张宝颖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广州地区企业求人倍率约为1.36:1,即每个求职者有1.36个岗位空缺。岗位多于工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仍然存在。
该机构对广州343家企业节后招聘求职意向的摸底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企业节后招工,招工比例约为现有人员总量的10%,预计节后一个月广州劳动力缺口达到15万人。
张宝颖分析说,在行业方面,玩具、电子、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缺口最大。在人员结构方面,更多的人力缺口体现在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工缺口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一些企业为了尽快招到工人或者防止工人流失,不惜采取“转包招工”“恶意欠薪”等违法违规手段,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
在10日举行的节后广州首场招聘会上,广州永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对应聘焊工的四川务工者周旭的要求是:应聘后他要再找十几个人包下一个工程项目的焊工活儿,工资根据项目进展面谈。
这让做过16年焊工的周旭感到有些意外。“以前我做焊工都是管好自己就可以了。第一次碰到要代人招工的,可能是现在的企业招工困难,就把责任推到应聘者身上了。” 据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区派出所副所长陈木丰介绍,由于“招工难”,不少企业老板把招工任务层层下放,将部分工程“转包”给工头,给予工头一定利益,让工头通过“人带人”等方式自行招工。
“工头与企业之间往往缺少合同协议,因此很难界定其是否是受法律保护的转包关系。”陈木丰说。
而年前发放部分工资,把剩余工资留在年后发放,也是不少企业“变相留人”的一种方式。周旭告诉记者,他之前的雇主拖欠了他5000多元的工资,至今没有解决。
据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支队支队长杜铭汉介绍,春节前佛山接到不少农民工投诉,一些企业经营者为阻止他们离开企业,违反劳动合同,在过年前故意扣住一部分工资不肯发放。
专家指出,“故意欠薪”恰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自信的表现。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对招工前景抱有畏难心理,实际上“得不偿失”,反倒使员工丧失了归属感。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副所长张车伟指出,无论加薪还是欠薪,如果总是抱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心态,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珠三角企业在健全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执笔:查文晔;参与采写:毛一竹、孔博、王攀、乌梦达)
(责任编辑:周径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