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8个人,还是得把班开起来。”昨天上午,谈起全校唯一一个农民工技能培训班电工班,闸北区职业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人高苇无奈地说。
用工荒背景下,技术类工种是沪上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力缺口的主要岗位。而作为解决用工荒的一种途径,2006年起上海就对农民工进行了培训,并于去年起启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由此,农民工参加相关培训可获政府50%的补贴。但记者调查发现,刚性规定不按市场需求办、培训对象仅限在岗农民工、培训方式不符合农民工人群特性等……由于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与市场脱节的尴尬,农民工培训目前尚不能一解用工荒的近渴。
农民工培训班最少才8人
眼下,上海再度面临用工荒的考验,也恰逢各培训学校招生的当口。农民工技能培训开班,主要集中在每年四五月和八九月。昨天,记者调查了三家学校,均有着招生困难的问题。
从去年起,闸北区职业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尝试开设了电工班。考试合格后,农民工的学费还能获得政府50%的补贴。“按理说,这个班会红火。”高苇表示,去年第一期开班时,勉强招到20个人。到考试时,剩16个人参加。今年正在培训的第二期,人数锐减到8人。她说,为了打出培训品牌,学校现在只能接受亏本生意。
据了解,本市自2006年起,利用中央财政补助就业专项资金,在外来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对参加培训且鉴定合格、取得相应技能证书的,由中央就业补助资金给予一定的培训费补贴。
上海青年技术培训中心教务主任徐宪平告诉记者,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培训,开班规模至少要20人以上,才不会亏本。另一类是上岗培训,难度较低,一个班也不能少于40人。“但由于成本无法核算,大部分学校的技能培训已越来越少。”专做农民工培训的上海高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张兴业说。
在这一背景下,每年此时,都是各大学校“抢人”的重要时刻。张兴业说,为了确保能顺利开班,大家都调动各自资源,找企业洽谈培训。“比起劳务中介市场,我们对农民工的渴求程度更高!眼下要通过这来缓解用工荒,有点难。”一位职校负责人坦言。
刚性规定与需求有距离
一项政府补贴项目,为何难以为用工荒解渴?
“政府补贴的刚性规定与市场需求,还有一些差距。”闸北区人保局副局长卜尔东分析,由于政策性较强,培训学校开班都按照每年本市补贴培训目录来定。比如,按规定,电焊工有一至五级,相关课程就按此依次设置,而非通过市场需求出发为导向。另一方面,有些技能是企业和农民工亟需的,但未纳入补贴范围,就可能影响培训的积极性。
他还指出,目前农民工培训的内容要基本涵盖该工种所有岗位,只能具有通用性,但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技能特性,就无法纳入考试范围内。高苇举例说,仅焊工一个岗位就有很多种类。但教科书上的岗位只有一种。企业就反映,农民工培训获得的技能不是他们需要的。
培训对象仅限在岗农民工
据悉,目前本市农民工培训只针对在岗农民工。黄浦区职业技能建设科科长坦言,先抓就业农民工的技能并没有错。但市场上还有许多农民工处于隐性就业状态。这些人群和企业对技能有需求,就只能自费参加。
而在自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中,只有参加中级以上专业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并考核鉴定合格的农民工,才能按规定享受50%的补贴。由此,农民工即便自主参加培训的意愿高,动辄2000多元的培训费也让他们却步。
培训方式难符农民工特性
据悉,为了让补贴费用公平地使用,只有农民工通过考核鉴定,培训机构才能获得补贴。不过一些学校反映,现有培训方式,与农民工群体特性造成了一定的矛盾。
以技能考试为例,农民工先要通过文化考试,才能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不过,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在文化考试这一关就败下阵来。“许多农民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高苇说,过不了文化考试,农民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如何也无法得到检验。
此外,一门技能培训的课时一般在一两百个课时。但农民工群体存在流动性强的的特点,能顺利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不仅如此,长课时也与其上班时间造成了冲突。张兴业举例说,他们学校曾开设电话话务员和空调机维修的岗位培训。一般上课时间在晚上7点。但此时正是这两个工种最忙的时候。老师常常等到学生9点加完班后再上课,结束时已经11点了。一家饭店的主管孙先生也告诉记者,工作一天后已经很劳累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此时再去学技能。
■声音
企业应更多承担培训之责
专家建议:多种渠道提升技能
“农民工培训应该是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结合。”卜尔东感慨地说,政府财力有限,给出补贴是想引导市场重视农民工培训。但眼下,这项工作却好像全都摊到了政府头上。对此,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表示,对于农民工来说,企业的培训才能最“贴肉”,最快适应岗位的需求。他认为,农民工的需求多样化,政府提供的培训集中在通用性的项目,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企业则不同,可以提供目的性更强的培训内容。此时,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师资、场地等资源。
培训经费很难落实
在目前的农民工培训机制中,农民工是参与培训方,企业是输出、组织方,培训机构负责培训,政府则适当给予补贴。为了起到监督之职,补贴最后由政府发放给培训机构。不过,这也造成原先是培训农民工主要方的企业,责任越来越轻。
卜尔东补充说,根据规定,企业每年有固定的培训经费。但这笔费用下沉到基层农民工手中的太少了,许多经费都被高管“镀金”所挤占。另一方面,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相对较重视,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较淡薄。他们在岗位缺人时会首先考虑招聘一个能立即工作的熟练工,而不愿意在平时就培养一批企业需要的人才。
将老师请进工地
“如果脱产培训,势必会耽误工作,企业自然也不愿意。”市人大代表、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高级技师张雄伟说,他十分理解企业的处境,但是也有解决的办法。
张雄伟所在企业就利用晚上和中午休息时间,将技校老师请进工地,效果很好。他认为,这样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广,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一部分农民工,至于请来的老师可以是企业内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市级的中高职院校。
进厂前就要有培训
李从扬是上海重型机器厂机加组长。7年前,这位云南大理的农村小伙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来到上海重型机器厂。由于在职校期间学的是电工,初来上海的他有点不适应。通过师傅带教和自身钻研,原本一年半的培训学习,李从杨8个月就全部完成了。
“进厂的培训针对性很强,即便专业不对口,通过培训后也能顺利上岗。”小李告诉记者,厂里的培训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和操作学习,虽然培训周期很长,但是知识的利用率很高,“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培训内容,才使得我能在最短时间上岗。”另一方面,一些制造型企业中,一台机器就动辄上千万元,若因操作失误造成机器损坏,成本太高。所以,注重岗前培训,也是企业对自己负责。
■动向
符合条件非在职人员有望获补贴
作为引导方的政府部门,也在考虑完善现有政策,让更多农民工能受益。业内人士透露,鉴于各区县针对培训对象限定为“在岗”的反响较大,今年,这方面的政策有望形成突破,覆盖至部分非在职农民工。初步思路为扩大到两类人。一为先前已累计缴纳了一定期限综保的农民工。另一类为虽然目前没有就业,但有些企业承诺将在其培训合格后一定期限内将其录用的人。
同时,黄浦区人保工作会议传出消息,该区将积极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贴培训政策,提高劳动者自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闸北区也提出,针对目前等级工培训过低的现状,闸北有意将该培训比例提高至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