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旅游大部制实验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02月21日17:34

  旅游大部制实验

  --- 对话南京市副市长陈刚

  我们下了决心把旅游园林合并,大概在全国也是极少的。我没有看到第二个副省级城市这样做,把旅游园林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旅游园林局

  《望东方周刊》记者杨明奇 | 南京报道

  “全国游客满意度第一是对南京城市品质的最大肯定。”南京市副市长陈刚如是说。

  作为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他曾将自己穿唐装拱手行礼的大幅照片印制在旅游宣传册上广为散发,诚邀四方游客。

  在陈刚看来,获得全国游客满意度第一既是荣誉也是压力,这让南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谋划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旅游大部制

  《望东方周刊》:南京的旅游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陈刚:旅游是一个伴随着经济成长而快速成长的行业。原来叫事业,我们原来的机构叫南京市旅游事业指导委员会。分水岭是在2009年。实际上之前的两年大家已经感觉到旅游不光是一个事业,它实际上是个产业。

  为这个正名的就是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第41号文,第一次把旅游定义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个定位是非常高的,同时提出把旅游产业建设成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个文件打开了一扇门,第一次把旅游定义成产业,而且是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我们感觉到,国务院的41号文对整个中国来说、对旅游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国际上有个惯例,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旅游作为一个行业的需求就体现出来了。到GDP人均3000美元时,就得到很大释放,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到来了。我们江苏省去年的人均GDP在7000美元左右,整个国家也超过3000到4000美元左右。因此现在是旅游发展的最好时期,交通也改善了,人均收入也提升了,景点建设这些年也取得成效,从需求端到供给端整个链条已经打通了。我们省市在抓重大机遇方面还是比较紧的。

  《望东方周刊》:政府对于旅游发展有什么特别的对策吗?

  陈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文化遗存很多,尤其是六朝、明朝、民国这三个阶段。市里对旅游的工作非常重视,突出表现就是在前年年底施行的大部制改革。从国家的架构上,国家旅游局的设立时间和那种搞工业等的经济部门相比也是比较晚的,也就十几年,对这个部门的认识上也是不断在完善。

  我们国家的公园往往是在城建口的,文物、历史的遗存是在文化、文物部门的,宗教还掌握了一些资源,寺庙、教堂,还有一些和风景区结合在一起的;景区一般也是在城建部门的。

  旅游局是一个行业管理者,它在很多资源上没法去整合。我们下了决心把旅游园林合并,大概在全国也是极少的。我没有看到第二个副省级城市这样做,把旅游园林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旅游园林局。也就是说我们把城市有山水的场所都归到旅游的口子上来,不仅从行业管理,从功能上,资源调度上,从发展方向上都让旅游有话语权。虽然成立旅游园林局,但文化还要协调,还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大的项目,由这个委员会来协调,这是软机制。

  夫子庙景区是一个创新

  《望东方周刊》:有一种观点认为南京夫子庙小商品市场的现状不符合夫子庙的定位,对此您怎么看?

  陈刚:夫子庙是5A级景区,在南京比较有创新,是唯一的开放性景区。它从名称上是很有文化的,实际上又是很民俗的,很市井的核心区。为何会如此?夫子庙有个牌匾叫“天下文枢”,就是天下最聪明的、最优秀的文人聚集的地方。那时仕子赶考来自全国,至少有几千人来,就生成了为这些人服务的商业,城市功能就沉淀下来成为很热闹的区域。

  考试只有几天。时间久了,有人来凭吊,谁谁谁曾经来过,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怀旧的东西,各种各样的需求纠结在一起,它的市井气息就形成了。

  现在的夫子庙要用阳春白雪去衡量,那确实有点乱,而且业态上面也比较杂,但是那个地方就是南京的某种文化混合产生的。很多人来南京不去夫子庙,就感觉不到南京的文化象征意义。尽管那个地方有些嘈杂,但是吃吃小吃、坐坐游船,有一些南京的东西可以在记忆里沉淀下来。

  夫子庙的市井气息是自然、延续形成的。它首先是人气。城市是人形成的。我们现在也在做提升的工作,店铺的整理,店招的改进,服务的改善,还有一些业态的形成,我们都在做。夫子庙作为开放式的5A景区是很难得,所以要花力气打造好。

  《望东方周刊》:南京有很多夫子庙这样的文化历史遗存,如何将其与旅游融合?

  陈刚:我们抓主要的东西,第一是旅游的功能,第二是景点的功能和预期怎么结合。我们南京文化的展示很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是民国文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战争文化。我们修复了熙南里,玄武湖也有很多文化,包括栖霞山的宗教文化。去年6月12日佛顶骨重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化。

  我们现在要打造中山陵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我们想更高度地提炼这些元素,更好地展现给我们的游客和市民。我们要打造城市中央公园就要有所突破,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与整个城市的创新结合在一起。

  每年20万台湾人旅宁

  《望东方周刊》:南京都市圈旅游规划是怎样的?

  陈刚:南京的地理位置很独特,南京虽然是江苏省省会,却处于江苏省的边缘位置。南京到马鞍山比到扬州镇江还近,这是历史形成的。单资源的自然流动不受行政区域的严格划分,就形成都市圈。

  国家发改委当时专门批准南京都市圈,镇江、扬州、淮安的盱眙,安徽还有4个城市,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大约人口3000万,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宁镇扬”感受到行政区的障碍,虽然在基础设施上大家能够共享,文化教育、医疗也互有需求,但是在严格的GDP考核制度下,很多事情无法协调。比如这个项目给你,GDP就是你的,有个项目来了大家都抢。

  都市圈也是旅游里面非常重要的。南京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多亿,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零售额与都市圈有关。我们做过调查,双休日南京大商场银行刷卡记录显示多是外地的信用卡。

  2009年我们联络了都市圈的8个城市在长江沿岸的十几个城市做了大巡展,把南京城市的景点、商圈的特色产品做了几十个展板,用大卡车拉到几十个城市摆在最热闹的地方,搞个仪式启动,在媒体做宣传,让城市互游起来。去年我们还推出了“宁镇扬”旅游年卡,一张卡300块钱,全年可以游玩宁镇扬三个城市20个左右的景点。

  《望东方周刊》:南京对于台湾游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陈刚:南京这个城市在两岸有特殊性,台湾同胞很多都愿意到南京来,来了以后都要去中山陵,每年光台湾来的就有20万以上。这是我们重点吸引的游客,推荐促销活动把台湾做重点。

  对于台湾的游客我们挑选资质、信誉比较好的旅行社来接,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活动,我们在组织上面格外花功夫。每年我们都有两岸联动的活动,已经有比较好的传统。去年我们搞了夫子庙灯会,台湾就来了很多人。每年两地的活动很多,研讨会、招商活动等,一批接一批,我们一些大的活动台湾也来支持。

  门票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望东方周刊》:南京如何打造旅游产业链和旅游品牌产业群?

  陈刚:旅游有个链条,链条的最终头,大家目光好像都集中在那个地方,但是那里不一定有最多的商业机会。但是链条的后端,甚至是它的旁支,有可能有好的商业机会,甚至会成功。

  比如汤山温泉,我们重点打造除了泡温泉之外的功能,有会议功能,大公司开年会;娱乐功能,现在上一些综合娱乐项目,主题公园,还有酒店群。慢慢延伸出去。

  我们还准备搞禅修院,除了瞻礼佛顶舍利,还可以禅修。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也准备在灵谷寺供奉,接受信众的瞻仰。我们还将在今年4月17日到5月17日一个月,打造礼佛文化月。这个月大家来南京,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礼拜佛祖的顶骨舍利,对南京的佛教文化进行全面了解。

  《望东方周刊》:南京旅游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陈刚:南京的旅游经济正在转型,从门票经济转到服务经济,从去年开始我们把两个重要景区门票免了。目前政府还要补贴,我们希望用3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基本上自己养自己,但是我们要政策特许支持。

  旅游是消费活动,要人家愉快地把钱拿出来,这是要下功夫的。服务经济靠增值服务,靠产业链延伸来实现,这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做工作。特定环境的文化创意和景区景点结合在一起。在中央公园要设立很大的区域做文化创意给年轻人,我们总是强调历史元素,实际上年轻人更感兴趣把历史提升到与现代相结合,这些我们都要做。■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