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顺风车之王”免费捎近万乘客 呼吁相关制度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1年02月24日14:22
王永
王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这辆车号为“HT3897”的“大奔”车,已经开了五年了,车内却整洁得如同新车一般:没有任何多余的挂饰和摆件,甚至没有装上座位套。

  不明内情的人,会以为这个名叫王永的奔驰S350车主,或许有些轻微的洁癖。但这个36岁的男人却温和地解释道:“每个搭顺风车的乘客,喜好都不一样,什么都不装饰,更好。 ”

  在过去的13年里,这个家住北京北五环外某个大型社区的企业主,用自己的私家车捎带了近万名陌生的乘客。而且,和那些以此为业的黑车司机不同,他不收一分钱。

  在路边捎“乘客”成习惯

  “有顺路的吗?我能捎你一段路,不用钱。 ”

  1998年,王永从老家湖南邵阳来北京创业,买了自家的第一辆私家车。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上班经过公交车站或者高速公路路口时,在路边找“乘客”的习惯。他的招呼语是:“有顺路的吗?我能捎你一段路,不用钱。 ”

  起初,他只是为了“一种分享”。在他邵阳老家的村子里,出门进城时搭陌生人的顺风车,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如果骑车上学没人搭你的自行车,说明你的人缘不好。 ”他笑道。

  13年来,在他的乘客中,有在暴雨中被溅了一身污水的老太太;有失意想回老家的“北漂”女孩;有四处求职的大学生;甚至有两位乘客在他车上相识,后来结为夫妻。

  但大城市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像小村子那样温暖。虽然有欣然上车的,但更多的人是半信半疑,甚至还有人骂他:“什么玩意儿?”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开顺风车只碰到一次危险

  “我凭真诚待人,坏人应该也会被我打动的。 ”

  “我始终相信,无论什么职业,什么阶层,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善的种子。 ”王永感慨道,“在大城市里漂泊,原本就很孤单,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多一些温情和信任。 ”

  王永的太太起初很反对他开顺风车。王永一直瞒着她干了两年,直到看到媒体的报道,她才知道这件事儿。“我倒不是因为其他的,关键是怕不安全。 ”她说。但王永说,自己开了10多年顺风车,只碰到过一次危险。那是一天夜里,他搭载了一个小伙子。一路上,王永和这个年轻人聊天,讲自己在北京创业的艰难,和开免费顺风车的想法。这个小伙子突然问他:“你就不怕碰见坏人吗? ”王永笑道:“不怕,要是真遇上了,我就再也不开顺风车了。 ”

  小伙子听了没再说话,下车时,他突然说了一句,“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以后要当心。”王永一扭头,看见小伙子腰间别着一把一尺多长的刀。

  “但我凭真诚待人,坏人应该也会被我打动的。 ”他颇有些后怕地说。

  开始推广顺风车的规范化

  “我一个人,就算捎了10万人,也不如把顺风车理念推广了更有意义。 ”

  2010年年底,王永搬家到了北京城里,离工作的地方近了,坐他车的人也少了。不过,这个被媒体称为“顺风车王”的企业主,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推广顺风车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一个人,就算捎了10万人,也不如把顺风车理念推广了更有意义。 ”

  他最喜欢挂在嘴上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在路上,边上那辆车子的车主突然摇下窗子喊他:“王永!王永!我原来搭过你车,现在我有车了,也开始搭别人啦! ”

  于是,通过自己全国青联委员的身份,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两会期间,王永都提交了关于顺风车的提案。他建议,政府应当建立可行的免费顺风车制度,允许民间组织参与,最好在政策里规定,私家车满员时,可免收或少收高速费。“既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又可以省钱、节能、环保。这样的事儿,有什么理由不能推广呢? ”他乐观地说。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