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闻通气会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透露,清华今年将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认同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记者会后就取消评聘制度的作用对高策理进行了专访。
让更多优秀年轻学者能带博士生 记者:为什么要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 高策理:按照国内以往传统,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都是从正高级职称中评聘出来的。近年来,学校副高级职称教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其中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生的能力。很多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要熬很多年等到成为正教授或者研究员了,才能当博导。放开这个口子,能使很多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一定造诣,但苦于名额、资历等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晋升正高级职称者,也能早日走上博导的岗位,使学术研究的指导岗位更具活力。事实上,在国外大学本来就没有端“铁饭碗”的博导,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
记者:这一做法对人才培养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高策理:目前,清华大学在学研究生达到19500人,已经超过了本科生规模。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体系中的重点。近年来,我校以能胜任博士生指导工作为准则,培养了一批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的副高职称青年教师进入博士生导师队伍。2006年开始,在部分理工学科实施副高职称教师申请担任博导试点,至今先后有100多名副高职称教师开始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是教师第一学术责任”的指导理念,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学术上非常活跃的青年学者,能够带领学生走到学科前沿进行探究。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一位好导师的指点应该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
取消博导评聘并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 记者:今后是不是只要是副教授以上就都可以做博导?讲师有没有资格呢? 高策理:我们强调做博导的教师还是要在教学科研序列的,是属于一线做研究的教师,有的副高职称比如说属于实验或者技术序列,未必能做博导。当然,这些做博导的副教授自己要受过博士教育。我们不会让讲师做博导,但是可以带硕士。
记者:改革后,博导的认定如何进行?博士生与导师的生师比将会达到多少? 高策理:取消博导评聘并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而是将博导认定的权限从学校层面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再由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招生目录。目前清华的正、副教授共有2500人左右,而现在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学科和院系的压力很大,可能会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增加了导师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导师靠科研优势、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等来吸引优秀生源。
院系基层的学术权力得以强化 记者:将博导的认定权限下放到学科和院系,是不是有助于基层院系学术权力的发挥?
高策理:将博导的认定权限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确实给了院系一定的权力,但更多的是规模限制带来的压力。如何把压力转化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动力,把优质的学生资源配置给更适合培养的导师门下,需要学科和院系的领导开动脑筋,更需要全体教师的理解和配合,毕竟他们更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也更了解本学科年轻教师的学术水平。
记者:基层院系、学科的权力大了,在博导资格的核定中会不会出现学科“近亲繁殖”等现象,对博导资格核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学校如何加以引导和监督?
高策理:对于“近亲繁殖”这种担心应该说不存在,因为近年来学校进人的层次已经很高了,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知名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或者做过博士后甚至任过教职的。院系和学科核定其指导资格时,会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指导过硕士生等,学校会有一些监督的措施,包括院系的评定方案要备案等。为了保证后期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制定对各培养环节指导工作的评价标准,从而更为公正、客观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导师的指导工作质量。通过学校层面和院系(学科)层面的定期全体导师工作会议,保证导师的指导工作水平达到要求。
【声音】 为年轻教师学术发展创造更好平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安东: 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都非常赞同学校的这项新举措。我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博导里有教授、副教授,也有助教授(相当于国内的讲师),只要你的学术水平够,就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我现在在学校做副教授两年多了,一般而言,按照正常途径,副教授做满5年才有资格评正教授,才可以带博士生。由于副教授比较多,即使到了年限,由于名额所限,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教授。如今有了这项政策,应该说为年轻教师的学术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减少了一些人为的障碍,减轻了年轻教师的压力。现在在很多高校,在一线进行教学、科研的骨干主体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学科前沿接触更多,有机会带博士生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给学生提供选择优秀导师更大空间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李军: 大家对学校出台这样的政策感到非常振奋,这是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现行的博导制度使年轻教师的学术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局限。去年,我们学院邀请了一批国外高校的专家对我们学科进行国际评估,他们一致认为,年轻教师不能带博士生是阻碍他们成长的最大问题,也让他们在和国外一流高校的年轻教师竞争中处于劣势。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改革博导制度,虽然好政策姗姗来迟,但也可以称得上是雪中送炭。学生们可以拥有选择优秀导师的更大空间,可以选择跟更加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导师做科研,导师们也要千方百计用好的科研条件、更多的资源吸引学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好处。(记者 杨晨光)
作者:杨晨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