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80后新海归当博导:“生猛”和“厉害”(图)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0月18日11:24
杨 钊绘

  编者按:

  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一代!

  3年来,站在全球背景观海归,立于海归瀚海寻人物,深入海归内心探精髓;

  3年来,改进文风写海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横刀跃马论海归,激浊扬清,挥斥方遒。

  “80后”海归博导,担当大任有锐气;“创二代”海归,乘风破浪有勇气;通通归于“新海归”的精气神——变革、继承、创新、责任。

  “80后”:

  海归博导大讨论

  7月14日,《长江日报》一则新闻《“80后”女海归成华中科大新增博导》,将“80后”海归博导这个群体再次纳入公众视域。此前,西南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已先后出现了“80后”海归博导,在国内外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

  新增博导系女海归

  “80后”海归如何当上博导?

  6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公示了135名具备新增博士生导师资格人员名单,两名女海归的名字赫然在目——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鲁青和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方妍妍。

  对此,公众的反应不一。

  “时尚”与“进取”,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京得知本校出现“80后”海归博导时,条件反射般闪现在脑海里的两个词。“这打破了我对高校处事风格墨守成规的刻板印象。”杨京眨眨眼睛说,“能否成为博导不关乎年龄,而在于老师的学术水平、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学培养理念。”在他眼里,后者才是成为博导的必要条件。

  “生猛”和“厉害”,是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邹婷玉从网上看到国内高校出现“80后”海归博导时,最强烈的感受。“我觉得这些学校敢于用人,很生猛;这些博导年轻有为,很厉害!”但赞叹之后,她也提出质疑:“即使海归博士宽进严出,但我很好奇,他们怎样成为博导,是否货真价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裴淼老师则表示:“我并不感觉反常,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表现足够优秀的话,都可以聘任为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具备博士学位、海外留学背景、突出的科研成绩等,是高校“80后”博导的共同特点。

  “博导”是职称还是岗位?

  “博导”概念遭遇中国式误解

  如果让你选择“80后”海归博导做导师,你敢选吗?

  杨京反问道:“为什么不敢选?我现在的导师就挺年轻。”邹婷玉同样直截了当:“当然不会选,打心底觉得选他们做人生导师未免太年轻。”

  像邹婷玉一样,认为博导不应“太年轻”,是公众理解“博导”概念的一个误区。澳洲国立大学研究员、“80后”博导于长斌回应道:“学术贡献(以单位时间产出计)和年龄没有直接关系,而个人的品格修养和年龄更没有直接关联。”

  7月8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以特聘教授聘书向1981年9月出生的于长斌抛出了橄榄枝。早在2008年7月,他已是澳洲国立大学聘用的研究员、博导。毕业留校时,他是学校最年轻的Level B Research Fellow(B级教职,研究员)。现在,他指导4名在读博士生和2名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并同时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外聘博导。

  “不要过多地注意年龄,应该看看我们是哪一年博士毕业的,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基于这些成果可以被评为博导。”于长斌说。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也表示:“评选博导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考虑年龄因素,目前尚未统计全校有多少位"80后"博导。”

  博导是一个职称还是一个岗位?

  “博导只是一个岗位,而不是一个职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指出。

  于长斌也阐释道:“博导”,仅仅是大学赋予教师的一项培养新一代科研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同时,于长斌还认为,海内外的学者、学生应摒弃“唯职称论”,而使用“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Opportunities(机会与成果产出比)”作为衡量一个人潜力和水平的指标之一。“事实上,单纯的量的积累,并不代表绝对水平的高低。相反,很多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在30至40岁之间,尚未晋升到海外正教授时,就已做出了大量创新成果。”

  那么,具备博导资格,是否等于具备成熟的指导博士生的条件?“在中国,由学术委员会指定谁有资格带博士生,有资格不一定代表能招到博士生,能招到博士生不一定代表能带好博士生。”于长斌说。

  “80后”海归博导渐成趋势?

  特殊机制与传统机制并行不悖

  “80后”海归博导的出现,既带来现象和观念上的冲击,又催生用人结构和评聘机制的变更。博导评聘机制的发展,是除旧布新还是进化改良?

  裴淼认为:由于博导的评聘制度存在历史沿袭惯性,在积极给予年轻优秀人才机会的同时,难以兀然改变或废除原有制度规范,只能采取改良的方法。在过去“排队等资格”的原有机制逐渐退化的背景下,评聘“80后”海归博导,不失为特殊状态下特殊处理的一种好办法。

  在于长斌看来,“80后”海归博导的出现是趋势而非偶然。

  “"80后"海归博导与学生们年龄接近,在生活上更能互相关心体谅;在学术上,海归博导采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每周都会与在澳洲国立大学的学生开会,鼓励他们多做国际交流。”于长斌说,“年轻学者要集中力量做事,而非事事兼顾;另外,"80后"可能在个人家庭建设方面花费精力较多,要注意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80后”博导要比其他博导面临更多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压力。帮助年轻博导舒缓压力,创造宽松环境,是社会公众的正确之为。裴淼认为:无论是大学教授、大学生,还是其他公众,应该从心底相信和支持“80后”海归博导,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而做出他们应该做出的成就。

  “持续的努力,把握机会,对自己信任,敢于担当,是"80后"海归成为博导的关键点。”于长斌说,“希望中国的"80后"博导共同努力,不辱使命,以培养好学生为己任,5年之后再来论成绩,谈得失。”

  “创二代”:

  “富二代”的“加法运算”

  当中国出现第一批“富二代”海归时,便衍生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运算法则”:一部分人选择做人生的“减法运算”,将父母艰苦奋斗的成果作为自己消费的工具和条件;另一部分人选择做人生的“加法运算”,以父母创造的财富作为自我生长的根基与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并将这个平台做大做强,这部分人被称作“创二代”海归。

  今年28岁的瑞士“创二代”海归张欢,创立西安捷星快餐服务公司,统一的橘黄色工作服,掀起餐饮业的“橙色风暴”。

  好观念带来亿万财富

  “创二代”演绎人生“加法运算”

  如果说“富二代”海归是父母精心呵护的结果,那么“创二代”海归则是父母创新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延伸;如果说“富二代”海归在父母的羽翼下坐享其成,那么“创二代”海归则将父辈资源变为他人生中新的增长点,并将父辈资源进一步扩大;如果说“富二代”海归在做人生的减法,那么“创二代”海归则在做人生的加法。

  父辈的言传身教,为张欢做人生的“加法运算”埋下伏笔。

  看着周围一些被宠坏的“富二代”海归,张欢认为当下的“富二代”海归正面临着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在做事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上,"富二代"与我们这种"创业团队"可能存在差异。在整条创业路上,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心路历程的艰辛,以及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曾留学丹麦、澳大利亚的海归贾宏民深表同感:“在价值观上,"富二代"海归寻求的是人生的舒适度,而"创二代"海归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就感。”他还提出个人创见:“由于"富二代"海归站位高,横向视野开阔,而纵向视野狭窄,较难观测到市场机遇;相比之下,"创二代"海归扎根基层,身处的位置较低,社会视野中的内容与层次大大丰富。因此,最佳的企业模式是结合二者优点,"富二代"海归负责融资及外联,"创二代"海归负责市场策划与具体执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李庆安教授曾经接触过一批“富二代”,他认为:对于“创二代”海归来说,父母拥有的东西仅仅是他事业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对于“富二代”海归来说,父母的终点将会是他们的起点。这样环环相扣、薪火传递,就像一颗大树,长成以后,在“富二代”手里,会被砍掉或破坏,继而造成“泥石流”、“水土流失”;在“创二代”手里,他们会用父母创造的那片林地做基础,往别的方向扩大和改造这片森林。

  由“富二代”海归变为“创二代”

  做好心理准备不至半路牺牲

  由“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富二代”海归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那么他手中的鲜活资源就会沦为垃圾,导致社会总体资源递减;“创二代”海归则能把垃圾变为财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但垃圾变财富的过程,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无论金山银山,总有吃空的一天;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无论是"富二代"海归还是普通大学生,创业都是一个必然趋势。”张欢说,“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一旦开始,心理上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将是巨大的。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半路牺牲。”

  “从"富二代"海归到"创二代"海归的转变过程,既是心灵的一次发展,也是人格的一次发展,更是心理的一次震撼,对于父母和海归本身,都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冲击。”李庆安认为。

  通过挖掘“创二代”海归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行为与海外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李庆安教授发现:海外留学经历对塑造海归的创业思维与创业行为存在正面影响。“留学经历对我最大的恩赐是增加所见所闻,让我认识到学习力的重要性。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代表将来,学是找差距,习是补差距,学习力就是离开学校之后的学习。”正是秉持学习力观点,使张欢决定先学经验后自主创业。

  帮助“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是可能实现的。李庆安认为,借助心理学理论能够帮助“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我可以依据多元一体智力模型,通过对"富二代"海归进行心理与人格教育培训,建构"富二代"海归转变为"创二代"海归工程。”李庆安说。

  “创二代”海归概念的提出对于“富二代”海归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对“富二代”海归是件好事情。从"富二代"海归到"创二代"海归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可以起到社会引导作用。正如李庆安所言:“"创二代"海归会变成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榜样。应该感谢"创二代"海归的概念提出者。”

  “新海归”:

  我们赞美什么

  清末民初的第一代海归大多投身革命事业,在政治、文化领域除旧布新,从事“拯救中国”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第二代海归大多步入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领域,从事“建设中国”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发展,最突出特点是在体制外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这一代海归,被称为“新海归”。

  优势:披着“嫁衣”归国

  他们不仅带回西方的“器物”,还带回西方的思想与文化,从现代意义上说,“新海归”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融。正如物种的优化需要“嫁接”一样,经过中外经济文化“嫁接”与熏陶的“新海归”,优势正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愈加明显。

  2008年留学德国的海归李少兵说:“首先我们有语言优势,比如我自己,掌握了英语、德语、拉丁语3门外语;其次,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并能将从文化交融中收获的启示用于工作与人际交往中,包容性与执行力强。当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固守陈旧的思维方式,乐于挑战自我,而且现实条件也允许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聘用海归的很多用人单位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新海归”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运作惯例;思维活跃,不停顿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是“新海归”最明显的优势。同时,在海外商业文明竞争环境影响之下,“新海归”的工作效率、意志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一般比较强。

  “新海归”身上的这些特征,正是中西经济文化结合的烙印,是积极的、阳光的、不矫揉造作。随着这一阶层的发展和壮大,他们将成为一种新生力量,深入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责任:“新海归”的魂商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魂商,比情商更重要。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杨壮曾提出海归“魂商”的概念。他认为,智商高的人可以很聪明,情商高的人可以很有魅力,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者,则要在“魂商”也就是精神力量上高出一筹。

  在“新海归”身上,“魂商”更多地被诠释为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

  “新海归的价值观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相对过去,今日的中国更为开放与国际化,在国际上更具影响力。这些特点也反映到了"新海归"身上。但需要强调的是,强烈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之心,希望祖国繁荣强盛,在海归身上一直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秘书长陶庆华认为。

  过去,海归为中国的创新、创意、创业事业,尤其在新经济、高科技产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进入新的转型时期,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更要成为经济强国,融入全球化体系,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中心”,因此,拥有国际视野与素质、掌握世界前沿技术与理念的“新海归”,应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为打造具备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兼备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知识强国与人才强国,做出独特的贡献。

  前两代海归的贡献基本集中在经济、科技领域,但“新海归”的责任不止于此。正如画家陈丹青所期望的,“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新海归们显然把改变社会价值取向,从文化层面促进中国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责任。

  陶庆华指出,随着全社会日渐重视创新能力,学习经济、商务与电子通讯的“新海归”比重依然很大,但学习人文学科的“新海归”人数有了明显增长。“寻找到一个国际化与本土特色之间的平衡点,发挥所长建设本国,"新海归"应该是被寄予厚望的一代。”陶庆华说。(张林)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