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恐慌” 催热职场充电
朱华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更有资料显示,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识,更新思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时光倒溯至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开展学习运动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他把学习比喻为“开铺子”,如果存货不多,取一点少一点,不久就要告罄,不进货就要关门倒闭。
而在一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陌生领域越来越多,对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一说法仍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本领恐慌”正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寻求再教育之路。
职场“充电”进行时
60后:
增强的是能力,
带来的是机会
出生于1968年的叶子青(化名)现在是一所高校学生处处长,1993年,他从现在工作的这所院校前身(师范学校)物理系毕业留校。
“刚开始上班就有危机感,觉得自己是专科生,处处矮人一等。” 农家出身的叶子青说,自己考了三年才上专科,起点低,但身上韧劲很足。“别人在花前月下,我把业余时间花在了学习上。” 专升本文凭,叶子青拿下的是行政管理专业,“那时在组织部,觉得学行政管理比较对口。”拿下本科文凭不足一年,叶子青调到计算机系当上了党支部书记。看看身边同事有的还是自己从前的老师,叶子青铆足了劲要读研究生,而且就是计算机专业,“学这个专业,在系里才会有发言权。” 狠狠准备了三个月,他如愿读上了浙大的在职研究生。
有了研究生学位,叶子青的晋升也开始顺风顺水。2004年拿到副教授职称,2006年,经过数轮竞争,叶子青晋升到学院学生处处长一职。“学校升格为学院之后,从别的院校并入以及涌入的新人文凭高能力强,让我不得不努力。”叶子青近来正在和学院的几位教授合作写书,写下自己关于教育方面的思考。
他说,工作这些年的体会,就是要抓住一切学习进修机会,“在高校这种环境,文凭非常重要,我想我可能是因为先天不足,所以看得比别人重些。但从长远来看,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的确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机会。”
70后:
不为功利,
关键是充实自己
在省级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程女士去年考上了MPA(公共管理硕士),现在她的周末时间基本上都泡在了学校。“因为常常要考试,学习很紧张,现在连逛街都没什么时间。”
自嘲在自讨苦吃的程女士说起自己为什么重返校园时认为,读书就像是给自己紧上了一个发条。“参加工作十多年,突然出现了一种疲态,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已被掏空,充电成为一种必须。”
和身边一些同事读研究生时选自己的老本行不同,程女士选择了看似与自己专业并不搭界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应该说应用广泛。”程女士补充说, “再学跟以前一样的专业就没意思了。”程女士比对各学校的学院背景,在特色课程上选了经济类的,“学经济是因为自己有兴趣,现在读书不像从前,要有兴趣才去学。”
程女士说,文凭不会为自己今后评职称或晋升增添筹码,“文凭不过是一张纸,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人,也是学习之外的又一收获。”
80后:
情势所逼,不进则退
在杭州某政府机关工作的小吴,生于1983年。在旁人眼里,相貌甜美的小吴是个幸运儿,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一毕业,就考上了公务员,没两年,就从杭州周边的政府机关调回市里。
小吴却坦言,自己在单位很焦虑。“我们这个研究中心是新近成立的,主任才三十多岁,进来的新人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小吴也没闲着,业余时间在浙江工业大学学硕士课程。“不学不行,现在这个岗位如果只用我的新闻专业知识太不够了,我这属于恶补。”
小吴说,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公务员的工作技术含量不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很多公务员岗位需要相关的知识背景,像我从前在统计信息科,现在是文化处,深处其中才知道这里面的跨越有多大。”
工作岗位决定了小吴必须随时充电,小吴笑称,就连自己在老家当公务员的五十多岁老爸现在也不得不学习。“这是情势所逼,不进则退。现在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都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经验性管理转变到理论指导性管理。我爸爸也说,如果不学习,上台连话都讲不好。再说现在各机关都推行了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人人都要适应这种新变化。”
“本领恐慌”渐趋年轻化
知识能保鲜吗?据人才市场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人均为一年零四个月。
知识折旧速度加快,不但让进入职场多年的人深感“充电”的迫切性,也让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努力地充实自己。
据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统计,近年报读学生中,年龄结构主要以22-35岁的居多,占到了80%以上。大部分学员都是工作2-5年之内,其次是工作1年以下,再其次是5-10年的。
在知识更新最快的IT业,来自北大青鸟等杭城知名的计算机培训机构的数字表明,在接受网络、软件培训的人中,在职人士接受再教育的占到了60-70%。
负责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的徐坚老师也认为,这几年招生给人的感觉是考生越来越年轻化了。2004、2005年时,考生年龄一般在三十二三岁左右,现在则是二十五六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强,希望通过学习,跟老师沟通,获得超前理念。”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小谢,现在某国家政策性银行办公室工作,从中南财大金融专业毕业的他工作不到一年,就开始为在职研究生的事忙乎了。小谢说,本来想研究生毕业再工作,但父母的看法却是就业形势严峻,找到好工作不容易。现在工作稳定了,是时候再学习了。“大学时期学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得到了实践的补充,但有时也觉得与工作实际有些脱节。再学习是必然的,因为这不仅为提高学历好晋升,更为增加自己的实力,以适应今后可能的变动。”
接受采访的成人教育机构负责人指出,近年还有个趋势,就是在职人员接受再教育,更倾向于专业学习。
浙江大学是我国最早诞生远程教育本科毕业生的高校,自1998年开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目前已设有20多个专业,涉及文、经、管、医、法、工、农等学科,是学科涉及面最广、开设专业最齐的网络院校之一。据统计,受报考者欢迎的热门专业有:专升本层次的会计学、工商管理、护理学、法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科层次的会计、工商企业管理、护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发展,今年春季,学校还增设了建筑工程管理、药学、教育学三个专业。
专家指出,“专业化”趋势,使继续教育不仅仅是把普通大学教育活动简单地复制到大学后阶段,而是通过强调对受教育者专业素质和实用技能的进一步培养,体现出大学后继续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的升华。
参加培训,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身边的“本本族”、“学士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存在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来自人才市场的调查表明,单一专业的人才最易折旧,比如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已经由原先的纯英语人才转向更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原先的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IT人才,外语和计算机已经由原先的专门人才转向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两大工具。
在杭州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计算机、财务、英语、心理咨询师等都是热门项目。部分受访者表示,在今后职场冲浪中,这些培训或将化作各种资格证书,或是一种实战能力,在求职或跳槽时为自己“加分”,学历证书反倒排在了后头。
位于杭州萧山区的平和英语村,以全日制、全封闭,打造纯英文语境为特色,擅长商务英语和交际口语,受到职场人士和留学生欢迎。据平和英语村的工作人员梁小姐介绍,在职人员中多为外资机构员工、大型公司管理人员,“有公司出钱送员工来学的,也有员工自掏腰包的。”
上海新世界进修中心杭州分校的袁君认为,与以往相比,现在学外语并没有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从求职角度来说,有的语种学的人并不多,但因为本身学的人少,需求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另一些语种像英语学的人是最多的,但需求反而不如小语种紧俏。”袁君说,现在来培训的人比较务实,只要能学到真本领,不在乎什么证书,也有部分人则完全是出于兴趣在学。“像有的女孩就明确表示喜欢法语,觉得好听才来学的。”
专家指出:
“本领恐慌”中的“本领”不是指学历文凭,而是指能力。
有“本领恐慌”本身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改变这种“恐慌”状态的根本途径是确定能力目标,围绕目前积累新知识,锻炼新能力。在新形势下,每个人都要改变“前半生充电,后半生放电”的人生理论,把自己从“干电池”变成“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