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合影 |
李肇星给本报记者签字留念 |
山东商报消息,“给各位记者透露个秘密,我也当过记者,而且还拿到了唯一一笔稿费,都捐给北京亚运会了。”在昨日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会场,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咱山东的“明星老乡”李肇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与记者“过招”的半小时里,他虽几次“噎”住了记者,但也被记者挖出了一些“猛料”。
抖露猛料
客串摄影记者
挣了15元稿费
昨日记者约访李肇星时,一听说是山东老乡,李肇星欣然答应,从会议室出来边走边谈,到走廊里见记者越来越多,李肇星大施“外交手腕”。“给各位透露个秘密,我也当过记者,而且还拿到了平生唯一的一次稿费,捐给了北京亚运会”,在访谈的过程中,李肇星碰到了一个“难缠”的问题,直接切断话题转移注意力。
记者:“你做了这么多年外交官,现在又是大会新闻发言人,经常和记者打交道,往往要在新闻发布会上独自一人面对记者们的集体‘围攻’,请问哪次面对记者的经历最为深刻?”
李肇星:“对我来说,所有的都一样印象深刻”。
记者:“既然记数字你能记得这么准,不可能记不住一些特殊的经历”。
李肇星:“我刚才说过了,记者都是我的朋友,都是一样难忘。”
记者:“这一点大家看来无法相信,比如你的第一次经历”。
李肇星:“我也当过一次记者,可能比各位记者入行都早”。
见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李肇星接着描述他的“业余记者”生涯,“咱北京是1990年举办的亚运会吧?当时我就在组委会工作,有一次在飞机上,一个摄影记者累得睡着在座位上,我看他睡得歪歪斜斜的,相当可爱,就顺手拿起了他的相机,把这个画面给拍下来了。”
不但拍下来了,李肇星还将照片投给了新华社一家媒体,且获得了月度好照片三等奖。随后,李肇星就因为公务出去访问了,访问期间他接到外交部电话问:“马上就举办北京亚运会了,全国上下都在给亚运捐款,你打算捐多少?”李肇星说,刚刚获得了一家媒体的作品奖,稿费应当不低,就把稿费捐出来吧,也比较有意义。
“结果我回来一问,你猜稿费是多少钱?200?不对,300?更不对……15块钱!一看部里的人最少的也是捐50元,怪不好意思。”
反客为主
“等等,我先采访下这位记者”
记者:每次发布会,你都要公布很多数字,很多具体的数字每年都不一样,请问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秘诀吗?
李肇星:我先问问你老家是哪里的?菏泽的,哦,这位是聊城的,告诉我一下你们都是哪个村的?那我问问,你村里多少人、县里多少人、市里多少人?
李肇星的语气完全是假定记者完全不知道这些数据,直接的大转弯,给记者带来了短暂的停顿。这时另外一名记者赶来“追星”,刚做自我介绍,李肇星就问你这家报纸是那年建立的?
记者:“1989年”。
李肇星:“发行量是多大?”
记者:“七万多份”。
李肇星:“多多少?到个位数”
记者:“……多多少不知道”。
李肇星:“你看你自家的数字都不知道。等等,等等,我先采访下这位记者。你是做海洋经济报道的,请问东海的面积是多大?”
记者:“不知道”。
李肇星:“你专业做这个报道的不知道,我就想听听。渤海有多大?”
记者:“不知道。……我知道咱们的海域面积有多大。”
李肇星:“有多大?”
记者:“有三百万平方公里。”
李肇星:“是领海还是经济专属区?”
记者:“是领海”。
李肇星:“领海有那么大吗?呵呵,相当准确,一会咱们再好好交流,我向你学习下。我再问个问题,有一个海,完全是咱中国的了,没有不同意见,也不会插手,这是哪个海?”
记者:“渤海”。
李肇星:李肇星见好就收,“我是在海边长大的,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感情。刚才咱们山东的老乡问蓝色经济区,这是新近提出来的,可能我不如你知道的多,不过我当然希望发展健康快速,领航我国的海洋经济。”
太极推手
记者发难,都被他“外交”了
在本报记者刚约出李肇星的时候,本来头几个问题都是“刁难”这位发言人去的,但在李肇星面前,这些问题都被他熟练的外交辞令给化解掉了。
记者:前天你的发布会结束后,我听到不少记者对你有“意见”。
李肇星:什么?什么?
记者:他们都说你太会应付记者了。
李肇星:我没有应付记者,我就是说真话,说真心的话。
记者:那你有没有认为有时记者在刁难你?
李肇星:我从来不认为记者刁难我,各有各的工作职责,记者有提问的权力,怎么回答是发言人的工作。
记者:但是不少记者把你当成难缠的对手,即便是朋友,那你也不够朋友。
李肇星:我和记者都是友好交流,说起来都是朋友。
记者:发布会之后,你会不会回过头想,哪些问题回答得好,哪些会不合适?
李肇星:发布会之后我就不再想,我都是真诚的回答问题,只要是真诚的就不会有什么不合适。
记者:请问你认为,你和赵启正发言人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李肇星:赵启正太出色了,我们是党校的同学,我们两个是好同学好朋友。
记者:性格不同风格也会不同。
李肇星:我觉得我们两个的共同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 采访花絮
本要找人解围
对方回应“不上当”
在记者提问最集中的时候,山东代表团的代表黄鸣和吴倩恰好经过,和李肇星打招呼。李肇星马上喊“黄鸣,嗨,吴倩,这里有很多记者朋友”,随即转头对记者说,“这两个代表都这么出色,我建议大家赶快采访采访。”话音未落,黄鸣赶快喊道“记者们别上当啊,部长(李肇星之前曾任外交部长)这是在拉我们解围呢。”李肇星听后笑了起来。
不敢用手机
朋友太多了接不过来
记者与李肇星交换名片后,见上面只有办公电话,就请他留下手机号,李肇星说,他从来不用手机,因为全球到处都有朋友,太多了,用了手机就接不过来。
记者问既然是朋友,那如何能让朋友方便找到你呢?李肇星笑称,可能咱们对朋友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吧,只要是朋友都会记在心里,但也未必天天通电话才是朋友。
方便相互学习
与记者以同学相称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李肇星和记者说,咱们还是以同学相称吧,咱们相互学习,这样才符合咱们的关系嘛。
听得记者称呼“肇星同学”后,李肇星欣然给记者题字留念,并请记者向山东老乡问好,并祝福山东经济腾飞,老乡们幸福舒心。“刚才你问我最近何时回去,其实我每天都想回去,做梦都想天天回去。”李肇星最后告诉记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 记者手记
咱这个老乡,很给力!
李肇星的能言善辩和随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事后想起来,除了这些,李肇星的职业特点也在访谈“过招”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还不知不觉给记者下了一个很高明的“套”。
当记者问及这位老乡如何能把多年的数据记得这么准确时,李肇星的反问其实预留了充足的后路。比如他问“你村里、县里、市里有多少人”时,记者无论如何回答,这个老练的老乡都可以随手应付。
如果记者一一回答这些数字,李肇星完全可以说“对,就是这样,记这些数据,你比我更强呢”;如果记者回答不知道,那可让李肇星抓了个着,可以“正色”教育记者,该如何如何做。
咱这个老乡,很给力。
本版文/图 山东商报-山东新闻网 特派记者 尹启元 陈学超 冀强 孙珂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