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分组讨论会现场,上演了一场关于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辩论”,多位经济界委员踊跃发言,为高房价、保障房建设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
调控要有时间表 “居者有其屋”还不太现实 从去年年初开始, “国十条” “限购令”、“限外令”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组合拳连发可谓“史无前例”。在严厉的政策打压下,2010年以来房价同比涨幅逐月回落。
谈及如今备受关注的高房价问题,委员们首先肯定了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表示,房地产业必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但首先要明确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目标。
“住有所居”并不是“居者有其屋”,1971年美国拥有自主房屋所有权的个人比例为63.4%,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也只有68%,“我们发展中国家底子薄,目前实现这个目标还不太现实。”他说。
“对房地产的调控要有时间表,循序渐进、不要随意打击房价,操之过急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正大集团执行副总裁谢炳委员建议。
艺术地把房地产泡沫“挤”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额5.2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房地产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链,现在形成的泡沫,应通过合理的方法、方式,艺术的挤出来,还不能完全挤破,否则对银行等相关行业损害很大。”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在谈到房地产泡沫问题时如是说。他认为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是土地价格上涨、开发商大量攫取超额利润以及投机购房者的存在。
“在抑制投机需求的同时应积极保护正常购买需求。”董文标建议政府在对土地提出分类指导价的基础上,对开发商实行累进税制,进一步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制定指导价,利率给予一定幅度的上浮。
保障性住房建设难题如何解决 讨论期间,委员们的话题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落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建议,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与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挂钩,由政府制定可行的办法,从中抽出稳定的部分投入保障住房建设。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委员则认为,有必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该领域,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恒科技董事长张家林提出,目前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实际中还需解决一些问题,首先是关于低投资回报率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热情,其次是公租房、廉租房没有权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型无法明确,他建议发放不具备交易性质的有控制的权证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是退出渠道的问题,“社会资本投资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将来谁接盘?”张家林认为,这几个空白需要认真设计和统筹考虑,才能使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更好的落实。
(责任编辑:UN017)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