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李宣良)“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一五"成就时,特别指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科技突破。作为一名亲身参与这些工程的科技人员,我感到特别自豪。”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育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防科技大学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这三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为校长的张育林不仅直接领导了“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研发,还在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期间,组织实施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2010年11月17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8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速度,成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一时间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
“天河一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张育林代表向记者作了一一揭示。
秘诀一:国家需求牵引。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的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象征。从上世纪70年代研制“银河一号”开始,国防科大就始终着眼国家安全的需要,发挥独特的学科优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行科技攻关,先后攻克了亿次、十亿次、百亿次等技术,始终在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秘诀二:自主创新支撑。“天河一号”采用了我国自主创造的“多阵列可配置协同并行体系结构”等7项关键技术,采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了最佳的系统能效。只用了几万个处理器单元,就实现了其他国家十几万个处理器单元的效能,不仅使制造成本节省了三分之二,还大大节省了能耗。
秘诀三:制度优势保障。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制度优势的展示。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天河一号”工程得到了全国各地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天河”团队大力开展军地合作,科研院校、生产厂家、终端用户多家单位协同攻关,凸显了国家的实力和凝聚力。
“第一不是永远的,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张育林代表和“天河”团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们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要制造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而且要大幅提高自主化程度。”
张育林代表透露,国防科大已瞄准可能在未来5年内出现的万万亿次、甚至百万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展开前瞻性研究,并从资金和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超前部署,以确保中国超级计算机在“十二五”期间能够继续领跑世界。
(责任编辑:UN012)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