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部拟出台高校就业激励政策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高校毕业生群体将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未来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保部一位官员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内应届大学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上升至700万,加上同期毕业的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本报获悉,人保部已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开始着手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力求形成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知情人士透露,这包括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激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还包括引导一些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职业培训。
另外,结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方向,多部委还将谋划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
根据人保部的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结合去年官方公布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这意味着有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年未找到工作。
但事实上,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远比官方公布的要低很多。
业内人士称,目前中国对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而在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当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诸多原因导致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出入较大。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曾组织了8次国内就业记录分析。他在分析2011年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时指出,在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已经出现新情况,即通货膨胀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通货膨胀治理已经放到议事日程,我相信下一步准备金利率还会继续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就业跟治理通货膨胀的矛盾就开始了,所以对就业问题不要乐观。”他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尔铎认为,一些国内大型城市过分强调提高科技人员数量和比例,打造世界级城市或国际大都市的规划目标,导致现有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有些“过火”,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扩招无法降温,从而造成国内近两年中东部地区出现严重的“技工荒”、“民工荒”。他提出,应适当缩小国内高等教育的规模,加快国内技工与职业学校的发展,比如一些三本大学可部分改造成技校或者职高。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就业主要去向是工业领域。所以会出现对技能工人的旺盛需求,对白领职工的需求虽然增加很快,但绝对数量仍远远低于工人需要。”刘尔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