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农民的土地上打主意。”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围绕农村改革方向第一个发言。
在很多场合,陈锡文都在呼吁增加农民收入,中国真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希望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为了增加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而到农村去“拆村并居”,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后患无穷。
“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高度重视,由于一些地方片面以城市发展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出现了在统筹城乡发展名义下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甚至危及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稳定的现象。”陈锡文在大会上表示。
“农业自身稳定发展,是全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天上午11时,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在驻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动机不纯,必然走偏方向”
陈锡文认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三是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但有些地方推进此项改革的目的,却是为了从农村获取更多的城镇建设用地,动机不纯,必然走偏方向。”陈锡文在大会发言中指出。
陈锡文认为,有些地方热衷于“拆村并居”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建设,造成的严重后果一是干扰国家宏观调控,二是农民收入却没有增加。
在陈锡文看来,包括城乡统筹综改试验区成都在内,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对农民的拆迁补偿都偏低,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2010年11月召开的第13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认为,“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形势和方向是正确的,但少数地方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扩大试点范围,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陈锡文在大会上强调,在农民转市民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
中国应保证粮食自给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名,下发各地。去年底今年初多地遭受干旱,影响粮食产量的背景,被解读为中央将一号文件锁定水利的重要原因。
“水源短缺的地区生产粮食耗水量巨大,北方大部分地区只能靠汲取地下水,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加强水利建设,能解决一部分北方农业用水,但从根本上农业产业必须因地制宜。”陈锡文对记者表示。
陈锡文向记者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兴修水利不仅仅是针对种粮地区缺水的问题,现在大家注重的是“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保护水源的问题更突出。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但是人均水资源20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6%-27%,所以水资源更短缺。”陈锡文告诉记者。
据陈锡文介绍,目前国内水资源短缺有三种情况:资源性短缺,比如荒漠地区缺水,农业用水无从谈起;第二种是工程性短缺,比如去年西南五省大旱,因为水利设施不完善,有水用不上。第三种是污染性短缺,比如水源丰沛地区,但因为环境污染,有水不能用。
“(中央一号)文件不仅仅是针对农业水利设施,也是针对整个国家水资源管理以及分配。我们讲"水利",就是通过人的努力发挥水的有利的作用,发挥水的有利作用就是趋利避害,引水、节约用水、防治污染、有效利用,都在水利文件上体现了。”陈锡文说。
如果算经济账,按照目前的粮食价格,进口粮食比兴修水利更划算,但陈锡文认为这条路行不通。
“全世界出口的粮食一共两亿多吨,我国一年要消耗粮食5亿多吨。如果把这两亿吨全部买回来,资金不是问题,但是只够我们吃半年不到。而且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粮面积小,不得不通过国际市场购粮。如果中国买多了,全球粮价上涨,别的国家买粮食也要出高价,中国将面临国际压力。”陈锡文说。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路子选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粮食如果基本能自给,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就大了。”陈锡文告诉记者。
作者:耿雁冰
(责任编辑:UN017)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