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解读成都的投资“磁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1年03月16日00:53
  就在最近,沃尔沃正式宣布,在成都投资建首个中国生产基地,参与和支持中国西部大开发。

  几乎是同时,“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揭牌,汇聚于此的英特尔、富士康、戴尔、德州仪器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将在2015年形成5000亿元产值的IT产业集群。

  2010年底,《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排行榜中,成都位居第一。今年3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都这一投资热土今后将更具吸引力。

  成都投资环境的“磁场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

  对于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年学者、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博士说,这增强了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支撑能力,并且大为增强了成都与世界对话的话语权,同时还扩大了我国经济的回旋空间。

  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核心,成都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成都高新区,2010年宣布落户的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到2011年10月将形成1亿台的电脑生产能力,占全球总产能的约20%。“这将彻底改变整个IT产业的布局。”汤继强说。

  记者从成都高新区有关方面了解到,在富士康项目的“争夺战”中,郭台铭表示可以考虑成都,但条件严苛:必须在3个月内建成几十万平方米的厂房,半年内厂房达到170万平方米,厂房要建在综合保税区内,富士康项目用地要4平方公里,另需10余平方公里做生活配套。

  对此,负责与郭台铭商谈的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当即表示:3个月建好厂房没问题,并坦然地在责任书上签字。仍存疑惑的郭台铭在得知葛红林曾是上海钢铁研究所高级专家,并在上海五钢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任领导,是钢构厂房方面的权威时,郭台铭欣然拍板,敲定了成都项目厂房用地、地点、规模及预定投产日期。

  2010年10月22日,富士康集团在蓉投资的首个生产性项目投产;而76天前,生产大楼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空地。富士康集团投资长庄宏仁在投产仪式上说:“成都项目76天建厂并投产,创造了富士康全球建厂史上的一个新的纪录。”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调研富士康成都产业基地厂区建设和企业生产情况时,称赞富士康的“成都速度”创造了世界纪录,并强调要抓住这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发挥好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带动效应,推动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发展,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赢得竞争新优势。

  如果说2003年8月英特尔宣布在蓉投资,是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起步之举,那么引入富士康成都项目,则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崛起的标杆。紧随富士康项目落户成都,戴尔、仁宝、德州仪器、联想、纬创……众多城市都在“争抢”的重大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接踵而至,相继落户成都。

  汤继强分析,如此高的签约密度、如此众多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企业,将带动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形成年产值几千亿元的IT产品产业链,合力使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走上世界舞台。

  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成都近年来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跳出只有工业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传统发展模式,优先配置资源、政策和人力,直奔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从而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高端产业聚集迅速,推动成都高新区成为成都经济发展跨越的“引擎”。如今,三大主导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8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和通信产业集群(3G关键技术研发、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等领域特色;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以航空维修及零部件制造和精密模具为代表,形成配套和支撑。

  伴随着沃尔沃的落户,在位于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实现了“八车四机”的产业布局,八车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川汽、大运重卡、一汽专汽、一汽客车等,四机涵盖神钢、卡特彼勒、海瑞克、普什重机。到2016年,成都经开区的年产汽车能力将超过100万台,从而奠定其在中外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成都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的总产值将达到2000多亿元,是四川全省此前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1.6倍。正如庄宏仁所分析,富士康将与成都一起,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升级,把全球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放到成都,加快引进上游配套厂商,在西部形成完整产业链,加速产业链各环节在四川、成都的立体构建。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富士康成都产业基地调研时指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科技和人才优势突出,要紧紧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契机,承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优化升级。要通过引入行业领军企业,有力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形成产业链,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富士康、沃尔沃及众多“巨头”的落户,正推动成都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抢占国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加快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不仅带动城市整体性跨越,也进一步增强了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的聚集辐射能力。

  以高新区为龙头,成都软件产业蓬勃发展。近日纬创集团成都制造基地项目也在成都双流县破土动工。到2011年10月,成都将形成1亿台的电脑生产能力,占全球总产能20%左右。这意味着,全球生产的电脑,每5台中就有1台是“成都造”。按照计划,富士康成都基地将共建52条iPad生产线。按照计划,今年内,全球2/3iPad将由富士康成都基地制造。

  2010年成都市服务外包合同登记3 .36亿美元,同比增长99%,列西部示范城市之首。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强的服务外包企业中,埃森哲、IBM、威普罗等3家先后落户成都,此外,摩托罗拉、育碧、安捷伦科技等20余家跨国企业在成都建立了内部共享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马士基全球单证处理中心及物流处理分公司,D H L成都服务中心和中国区财务结算中心,西门子全球IT运营中心等陆续投入营运。

  而作为未来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新能源产业,成都也在全国占据重要一席。2009年,成都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位列中国西部第一,2010年1-11月,成都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34亿元,同比增长42.6%。发展重点涉及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储能装置、智能电网以及生物质能等。根据成都光电光伏产业集群规划,到2017年,将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到2020年将形成千亿元的经济规模,建成中国西部的光电光伏产业基地。

  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能力

  日前通过国家验收并揭牌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创造了多个全国之最:审批效率全国最高,从申报到批准设立只有86天;建设速度全国最快,从批准设立到通过国家验收仅用了4个多月;集保税出口、保税物流、口岸功能于一身,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汇聚了英特尔、富士康、戴尔、德州仪器、莫仕连接器等20多家企业……

  今年2月,中国中西部规模最大的航空货站,成都双流机场航空货站一期正式投用。到2012年,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正式投入使用后,成都机场将成为国内第四大国际性枢纽机场。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四川省在新时期对自身发展的一次全新定位。其核心,在打造枢纽。作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前沿,成都率先谋划,积极营造新的区位优势。

  “要始终把"两枢纽、三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物流和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摆到优先发展位置。”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提出。

  近年来,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交通枢纽,加快构建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及市域快速路等综合运输通道、综合客运枢纽、区域物流中心、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形成成都至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8小时交通圈。强化面向世界的成都航空枢纽建设,将成都的辐射腹地扩展到印巴、中亚、东盟等更加广阔的“大西部”。同时,构建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主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形成成渝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和成都经济区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同城效应”。

  成都市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质的环境,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编织起成都快速的物流网络。成都提出,到2010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物流业对成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成为成都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到2020年,物流业将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对成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7%。

  人才资源优势,为成都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补充强劲的动力。成都是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有近60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可为企业提供10余万大学生和8万余专业技术工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支撑。

  强化政府对产业的服务

  “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多的条件,为企业搭建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温床"。”这是成都的承诺。“高效率、快节奏”这是投资者对成都这座城市高效服务的评价。

  成都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说:“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政府要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产业的事、项目的事、企业的事、老百姓的事比天大。”

  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成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比较优势。从2001年开始,成都市就大刀阔斧地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59项,削减了91%,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保留行政许可最少的城市之一。对需保留执行的107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优化审批流程,企业准入类审批实际办理时间最短只需要1小时8分,平均时间为3个半小时。

  2007年7月,成都市率先在全国试运行并联审批,将行政审批从“一站式”改为“一窗式”。2007年9月11日,成都市并联审批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成都全面实施投资建设项目分段式并联审批,使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间由160多个工作日压缩为80多个工作日。

  作为国家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创新能力和更细致的全方位服务,是成都高新区得以快速发展并吸引众多高新企业落户的“法宝”。成都市长助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韩春林说:“做产业要持之以恒,要耐得住寂寞,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会先行先试先成功。”

  近年来,高新区致力于优化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健全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初步走出了一条内生式发展的创新之路。目前已经建成了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以8个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23个企业创办的孵化器为辅翼的孵化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3%。

  不仅是高新区,政府优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让众多投资商青睐成都。“水、电、气”是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成都在保障企业这些要素需求方面尤其到位。为了方便企业生产,在企业选址建设的同时,水、电、气相应的配套服务都全部跟上,真正做到了“企业投资”与“要素规划”同步。

  今年3月初,成都正式启动电网“腾飞工程”。总投资超过250亿元人民币,根据该工程计划,到2015年末,成都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年供电能力将突破500亿千瓦时。一流的电网势必成为成都招商引资搭建更为有力的发展平台,富士康、仁宝、戴尔、一汽大众、沃尔沃等成都重点项目,在成都的生产都将拥有全面的供电服务保障。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使这根链条更加牢固,成都市创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近年来,成都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引进各类符合条件,尤其是对健全辖内金融服务体系有促进作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负了重要角色。自1999年成立以来,公司注册资本逐年增加,担保能力持续放大,已累计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63亿元,仅2008年就实现中小企业担保额73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成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更是加大了力度。投资成都之初,英特尔专门把成都当地法院的知识产权案例逐个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成都市对知识产权保护态度积极、处理及时。这个结论坚定了英特尔投资成都的信心。

  2010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64.1亿美元。截至目前,189家世界500强企业选择落户成都。成都的世界500强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在中国中西部居首位。

  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三面环水,风光秀丽。由于位置相对偏远,无法吸引工业投资,全镇的老百姓九成以上以农业为生。他们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但梦想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

  2009年4月,台湾企业家姚祖骧来到兴义,被这里纯朴的民风和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他联合了有机农业专家田月皎和景观生态规划专家詹鸿维两位专业人士,在多次实地走访后向当地政府提出:以有机农业为核心,把兴义打造成为一个有机生态小镇。

  田月皎说,他们来兴义搞有机农业,看重的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最重要的,还是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从规划上就保护好了兴义镇的山水林田。现在,兴义镇已成功引入社会资金20亿元,一座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小镇正在蓬勃兴起。

  成都自2003年起,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和“三次产业互动”为核心,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三个集中”抓住了“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

  2009年底,成都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沿着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之路继续前进。按照目标定位,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城乡繁荣、产业发达、居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独具魅力。

  七年来的持之以恒,成都探索走出的这一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但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使成都初步展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紧邻富士康等众多项目的周边,一个为企业配套、可容纳数十万人的“高新西区郫县新城”已拔地而起。围绕一个产业构造一个综合生活环境,社区里除了富士康的员工,还有其他企业的员工,有中层管理人员、外籍管理专家,有城镇的居民,有医院、电影院、学校等,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有效地消除了代工企业的封闭性运营,让员工更好地融入社区、更多地接近家庭,释放紧张工作节奏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通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改革,成都在教育制度、就业机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卫生医疗制度等各方面探索创新机制,大大改善了城乡一体的投资环境。”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认为。
(责任编辑:UN017)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