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区居民提供中医理疗,在乡镇实行“片医”,让村民有了“家庭医生”……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拨款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补偿,促使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探索新路子,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16日,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逐步回归公益性,一些好的做法将在全市推广。
打造中医“招牌” “我喜欢到这儿来做中医理疗,效果好,还不贵。”家住渝中区大坪彭家花园的杨婆婆是大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熟人”,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做推拿、针灸等理疗。记者看到,该中心下设了康复科,还有专门的理疗室。
“中医骨科是我们的特色,提供各种各样的中医服务,老百姓也很欢迎。”该中心主任李励告诉记者,比如中医贴敷疗法,做一次大概三四十块钱,做的人也多。此外,还有推拿、针灸、中医牵引、火罐等,不仅是辖区内的患者,甚至其他区县的一些患者也到这儿来。
李主任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虽然药品取消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收入减少了,但开展中医特色服务让医院的收入得到增加,“临床医疗收入占了六成,药品收入只占四成,以药养医已成历史。”
村民也有“家庭医生” 冯科是巴南区惠民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每月他都会带着医疗小组的4名成员到辅仁村上门给村民做疾病诊断,开展量血压、血糖等健康检查。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后,乡镇卫生院把重心放到公共卫生服务上,由被动诊疗变成主动服务。”院长金刚告诉记者,卫生院下辖6个村,他们就成立了6个医疗小组,每个小组由2名全科医生、两名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员组成,分片包干负责1个村所有村民的健康问题。
“除了定期上门诊疗、检查,医生还给每个村民发放了一张"片医联系卡",上面写着乡镇卫生院120急救电话、片医24小时电话等,村民有健康咨询,或者哪里不舒服,随时都可以给我们打电话,就像"家庭医生"一样。”金刚称,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埋单”,也就是说,做得多做得好,政府给予的补贴就多,过去该院主要给村民免费接种疫苗,政府拨款每年只有10万元左右,但自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以来,仅去年政府拨款就达37万元,让卫生院的运转和人员经费有了保障。
多劳多得 拉开差距 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绩效工资后,医护人员的收入差距却缩小了,令一些骨干分子的积极性受挫,渝北区却有自己的“法宝”。
“多劳多得,我们鼓励医护人员拉开收入差距。”渝北区卫生局副局长胡容说,按照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六四开”的比例,渝北区将基础绩效中的30%按月固定发放,另外的70%根据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对医护人员考核时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一起发放。
也就是说,每月的基础绩效只占18%,82%作为奖励绩效进行发放。渝北区洛碛中心卫生院院长黄小林说,以该院为例,根据门诊数量、质量、病人满意度等,骨干医生每月最高可拿6000多元,表现较差的不到2000元,“这能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记者 张亦筑 李珩)
作者:张亦筑 李珩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UN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