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要不是锣声提醒我的红烧肉就糊了景德镇“妈妈防火团”59年领跑民间消防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3月20日07:54
  图为“妈妈防火团”在社区巡逻。

  文/图郭宏鹏黄辉翁绍华

  “小心火烛,水要满缸,沙要满箱。”

  “人走火灭,炉灶清洁;一家失火,四邻遭殃。”

  ……

  每天傍晚,在江西瓷都景德镇,都会有这么一支“妈妈防火团”她们手持小红旗,臂戴红袖套,摇着响铜铃,穿弄走巷,提醒居民注意消防安全。

  从1952年起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妈妈防火团”的成员一茬接一茬,在无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不顾严寒酷暑,不辞劳累辛苦,坚持“一日三查”和夜间巡逻鸣锣宣传防火,查处隐患,共消除火灾隐患40多万处,扑灭居民初起火灾近千起,成为景德镇民间消防的主力军。

  早年的景德镇弄窄巷深,城区有上千座柴窑、烟囱、烘房、稻草仓库与砖木结构的居民住宅杂处,加上当时做饭烧松柴,照明点油灯,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火烧连营”。

  1951年5月10日,五间头沿河里弄的一场大火,使景德镇105户339人受灾,42人被烧伤。这场大火也促使了“妈妈防火团”的诞生。1952年,景德镇珠山区石狮埠街道居委会的李莲兰、刘兰蛟、周小燕等7位妈妈在一次会谈中一拍即合,自发组成了国内第一支“妈妈防火团”。

  最初的“妈妈防火团”成员中,有的没有文化,有的是“三寸金莲”的小脚老太太。《法制日报》记者在景德镇采访时,就听到了一个关于“三寸金莲”刘大妈毛金叶的故事。

  毛金叶的老伴姓刘,邻居都亲热地叫她刘大妈。刘大妈是第一代“妈妈防火团”成员。在她七十多岁的一天晚上,天下大雨,刘大妈感冒发烧,恰巧轮到她值班,老伴劝她在家休息。可刘大妈执意不肯,她说:“自从"妈妈防火团"成立以来,大伙齐心工作,互相帮助,从没落过一天鸣锣宣传。”说完,便叫上孙女陪同,祖孙俩撑着雨伞,冒着大雨,高一脚低一脚地沿着社区里弄边敲锣边喊着“小心火烛,防火安全”……为此,有人专门为她编了一段“三句半”“刘妈心善良,火烛她提防,金莲三寸脚奔忙”。

  “妈妈防火团”这种巡更式的原始方法,竟使火灾次数日益减少,于是其他居委会也相继仿效。就这样,景德镇“妈妈防火团”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万双娥是景德镇珠山区电厂留守处社区的第三代“妈妈防火团”活动组长,已过花甲之年的她,如今已带领“妈妈防火团”的消防志愿者走过了十六个春秋。

  万双娥患有严重腰椎盘突出及胆结石,身体非常瘦弱。“但她从事消防志愿者工作却意志坚强,经常带病坚持鸣锣打更。”一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社区居民经常能看到一位老妪弯着腰、曲着身,一拐一瘸地边摇铃边巡逻的身影,“不用多问,那就是万大妈”。

  景德镇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王友寿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些妈妈们长年坚持不懈地巡逻,使许许多多的社区居民都养成了听到锣声就去检查自家的灯、电、液化气的习惯,继而相互提醒。

  一天傍晚,珠山区电厂留守处社区的一位居民把猪肉放在炉子上红烧,然后跑到小巷口看人下棋。当听到“妈妈防火团”的锣声时,他突然反应过来,赶紧跑回家中,这时锅里的水刚刚烧干。事后,他打趣地说:“要不是"妈妈"的锣声提醒,我的红烧肉就烧糊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妈妈防火团”已形成了一套宣传防火、检查重点、片户联防、群防群治的防火理论,并由原始的巡更式转为有组织、有制度、有分工的防火工作体系,其经验也遍地开花。

  目前,景德镇市区10个街道已有10个“妈妈防火团”,225个“妈妈防火小组”,拥有成员1000余人。

  如今,景德镇珠山区电厂留守处社区的“妈妈防火团”陈列室已被列为全市“防火教育基地”。2009年,景德镇市政府又将该陈列室改为“妈妈防火团宣传教育馆”,供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参观。

  然而,面对各种各样的荣誉,“妈妈防火团”的成员们依然坚守着当初的那份淡定和执著。岁月在变,老妈妈们守望平安的情怀未变。现在的“妈妈防火团”发展到第四代,她们仍然是二三人一组,手持小红旗,臂戴红袖章,摇着响铜铃,穿弄走巷,每晚坚持轮流在社区鸣锣打更……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