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银行保险缘何遭遇“信任危机”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2011年03月22日03:55
  3月2日,全国保险业迄今为止最大数额的银行保险单笔赔付在太原产生。被保险人杨女士,3年前在银行以1000万元购买了新华人寿的分红险产品,今年初她不幸病故,保险公司给付理赔金1230.8万元。

  当天的赔付仪式规格颇高新华保险总公司的运营总监专程飞赴太原,山西保监局、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以及山西消协都有负责人到场。如此“兴师动众”,有关方面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告诉公众:保险业是值得信赖的,从银行购买的保险产品也是值得信赖的。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上述赔付事件结束还不到半个月,恰恰是银行保险,在“3·15”期间又因“存单变保单”问题广受非议,遭遇一场“信任危机”。

  素有社会“稳定器”美誉的保险本该令人尊敬。从银行购买保险产品,在国外本极受欢迎。为何到国内会出现相反情形?

  


  银行卖保险=忽悠人?

  每年“3·15”,社会各界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投诉都会集中爆发。今年,银行保险成为保险业投诉的“重灾区”,舆论直指“存单变保单”现象。

  消费者对银行保险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去银行存款,糊里糊涂买了保险产品;购买保险后,想中途退保,发现连本金都要受损失。更有一些极端化的案例,“3·15”期间受到广泛关注:“75岁大娘遭忽悠2万元存单变保单”“打工夫妻存款"被"保险”……在网上,这样惹眼的新闻点击率非常高。透过这些容易引起公愤的字眼,银行保险几乎成为“骗子”的代名词。

  


  到底什么是银行保险?

  据新华人寿山西分公司银行业务部负责人介绍,银行保险,即银行代理销售保单。与传统的保险销售方式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三赢”。对银行来说,通过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带来不菲收入,还可以通过保险分期缴纳保费的特性,锁定客户群,提高客户忠诚度;对保险公司来说,通过银行密集的网点销售产品,可有效降低成本,开拓更多的客户源;对保险客户来说,在银行买保险,省去奔波之苦,投保手续也更加简捷。

  据了解,目前在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险。这种保险在缴纳保费之后,投保人除了获得保障,还可根据保险公司经营成果享受额外红利。以新华人寿被保险人杨女士为例,2008年3月,她通过山西省农业银行太原市并州路支行投保了新华人寿的一款分红险,一次性缴纳保费1000万元。不幸病故后,保险公司支付1230.8万元理赔款,包括:1000万元保费产生的1150万元风险保障金,再加上3年来获得的分红、所购保险特设的体恤金。事实上,像杨女士所购的分红险产品,普通百姓缴纳1000元也可起保,并根据保费规模获得相应保障和收益。可以说,银行销售的分红险是一种既提供风险保障、又具抵御通货膨胀能力的产品。

  既然如此,银行保险为何遭遇“忽悠人”的指责,难以获得消费者信任?

  


  “偏见”因何而生?

  对银行保险面临的 “信任危机”,保险业也在反思。

  山西保监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王相军认为,首先要从保险业内部寻找原因。近年来,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速度快,粗放式经营中,由于保险代理人素质较低,强调发展业务而误导消费者,导致出现 “存单变保单”等现象,损害了银行保险的形象。

  据介绍,这种误导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销售人员将分红保险与银行储蓄等理财产品简单类比,混淆概念,有的销售人员套用“本金”“存入”等概念,混淆保险利益与储蓄收益的计算基础;有的销售人员故意在宣传内容上使用 “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字样。二是销售人员对缴费期限、退保费用、保单的现金价值、犹豫期、客户本人签字等重大事项不明确告知消费者,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三是销售对象不当,未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盲目推荐分红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风险保障意识的缺乏,使他们内心排斥银行保险。同样作为金融服务业,与银行、证券、信托等相比,保险“经营”的是与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相关的风险,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但又很避讳的东西。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许多人宁愿选择碰运气,而不愿主动与保险打交道。

  同时,消费者缺少保险知识,也导致其对银行保险产生“偏见”。据记者向保监部门了解,在针对银行保险的投诉中,真正由销售人员恶意误导产生的“存单变保单”现象并不占多数。更多投诉是由于消费者自愿购买保险之后,想中途退保,又对退保损失没有心理准备,因此与保险公司产生纠纷。此外,消费者历史形成的储蓄思维、对银行的高度信任,促使他们宁愿选择实际上是负利率的储蓄,也不愿购买兼具保障理财功能的保险。即使在银行购买了保险,很多人潜意识仍把保险当存款,期望它像存款那样存取自由,并保证固定收益。一旦事与愿违,很容易产生纠纷。

  


  如何赢得尊重?

  作为百姓合理规划个人财务和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渠道,银行保险如何才能赢得基本信任和应有的尊重?

  山西保监局副局长景晋生认为,保险业必须强化管理,加强自律,坚守诚信诺言,提升行业素质。

  去年10月,为了规范银保业务,银监会下发通知,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进行了规范。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人员,应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同时,保险产品不得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

  按照上述要求,我省各家寿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已逐步从银行机构退出,寿险公司只对银行做规范培训。在此基础上,山西保监局开始实行银邮渠道销售误导责任人制度。按照该制度,保险公司防范销售误导将直接与高管任职资格考核挂钩。

  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银行保险要走出“信任危机”,更重要的是诚信经营,让消费者明明白白买保险,购买之后享受优质的保险服务,杜绝“理赔难”现象出现。

  而对于保险消费者,也要增强保险意识,学会用保险来转移自己的潜在风险,为未来增添一份保障。新华人寿山西分公司银行业务部负责人表示,随着投资理财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人们习惯于去存贷款的银行,已不再是单纯的储蓄场所,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投资理财的平台,包含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在内的“一体化金融超市”。在这种形势下,老百姓应改变“银行不应卖保险”的心理定势,树立多元化的理财观念和正确的风险意识,正确地认识银行保险。

  “保险不是用来改变生活的,而是用来防止生活被改变的。”这位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张巨峰

  (编辑:张星秀)

  作者:张巨峰来源山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