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定下垃圾分类目标 2011年达标率到45%以上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年03月30日01:29

  本报记者 童彤

  3月24日,首都“周四垃圾减量日暨绿色社区月”活动启动。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介绍,2011年,北京市将新增1200个城市居住小区和1200个农村行政村推进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要达到45%以上;预计到2012年,全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将达到50%。

  本报记者走访相关街道社区了解到,公众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可以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环保专家也对本报记者强调,北京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在发挥环保作用的同时,背后折射的是首都人口膨胀与资源承载能力极限的矛盾。

  垃圾日均处理能力逼近产生量

  近年来,“垃圾围城”渐成困扰首都发展的又一顽疾,引来各界的关注,北京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予以治理。

  近年来,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一直保持8%的年均增长率。以2009年为例,北京全年共产生生活垃圾669万吨,日均达1.83万吨。根据这个数字,如果用2.5万吨载重卡车运输669万吨生活垃圾,首尾相连长达47.8公里,相当于绕三环路一圈,而同年的北京日均垃圾处理能力仅为1.27万吨,意味着每日都有多达5600吨待处理垃圾堆积如山。

  就此,首都开展了专项行动。通过实施“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以及各社区街道对垃圾减量和分类的大力宣传,2010年成效逐渐显现。

  据统计,2010年,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下降至635万吨,日均下降4.9%,达1.74万吨,与此同时,日均垃圾处理能力也提高到1.67万吨,逼近日均产生量。

  陈玲对本报记者强调,垃圾分类及减量事关全社会,做好垃圾分类就是从垃圾源头着手治理,有利于后续处理更加高效。她介绍,此次启动的“绿色社区月”活动旨在动员全社会参与垃圾处理工作,共同维护城市环境。

  “垃圾围城”环境不能承受之重

  据了解,由于巨大的日均垃圾产量,首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十分脆弱,“抓住源头分类治理”则被视为治理“垃圾围城”的灵丹妙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研究员封志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治理“垃圾围城”已是当务之急,随着首都人口的不断膨胀,诸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的紧缺警示首都正逼近其环境承载能力极限,而巨大的垃圾产生量更让逼近极限的环境承载力捉襟见肘。封志明认为,成堆的垃圾不只是带来对城市环境的破坏,更严重的是还带来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有统计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些垃圾被混进生活垃圾里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垃圾分类可以降低这些可能对环境带来巨大伤害的风险。”封志明强调,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样值得人们重视。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以厨余垃圾处理为例,在经过垃圾堆肥等工序之后,可以作为有机肥利用或进行沼气发电等。

  “运用科学手段治理垃圾也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封志明说,这也是未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UN018)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