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每日电讯:车祸警示必要 血腥教育当休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3月30日11:21
  被撞飞的人弹在空中,重重地摔在地面,翻滚或一动不动;满脸血污的孩子、轮椅上痛苦的妇女以及支离破碎的轿车……这些惨烈的镜头似乎都只能在电影中出现,但在菏泽交警日前公布的一则事故视频汇总中,都得以直观动态呈现。(3月29日《山东商报》)

  从电视直播到视频上网,菏泽交警将一场场血与泪的交通事故,从过程到结果进行了真实完整的再现。相比于之前大多“技术处理”后的温柔,“原版带”因为“血腥”而令人印象深刻这样会让那些不自觉的人看到血的教训,看到不遵守交通规则对双方将会造成怎样的伤害,触及心灵深处不被遗忘。

  但物极必反。血腥教育短期内有效,长期却容易产生“审美疲感”。正如医生一样,对血与肉,生与死都已经见得太多,对生命、健康的理解,与常人不同,因此就没有开膛破肚的惊悸,没有看到血肉模糊时的恶心,有的只是淡然与自然,沉着与冷对,如同面对一件物什。警示教育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教育让人对交通规则有更深的认识,以此提高自觉遵守的意识,达到交通事故减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的目的。如此人性化的构想,却因“血腥的场面”,让初见者心中无比震撼。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对于事故中的当事者,在他们肉体受到伤害的同时,事故的再现会撩起他们心底的伤痛,使他们内心受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煎熬。而这有失人性关怀。

  警示的目的很正当,但方式却未必人性。按照这个逻辑,难不成为了讲明战争的可怕,就非得将战争中身首异处、血肉横飞的惨状全景再现?这有没有考虑到对于个别群体,特别是老人、小孩心灵的伤害?那些见血就晕的人,又如何经得了如此反复的折腾?警示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剂万能药。那些对于贪腐官员的现身说法、案例播放,就真能遏制贪腐败的欲望了吗?如果“血腥”教育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一些违规的行为,就不会反复发生。

  警示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前提依然是内因的塑造,强化内因的手段应当多样,临时的警示作用,实则有限,当心中短暂的恐惧消失之后,那种不自觉就会再度萌发。对于秩序的维护,自身素质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及时到位。假若,一些基本交通规则的制度并不完善,违规隐患得不到治理和排查,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安全警示再强悍,也无法从根本上约束行人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讲,交通违规现象增多,其实是治理无序的一个注脚。更多时候,道德层面固然难辞其责,但制度层面的不作为才是主因。人们之所以违反规则,并非不是因为对规则不懂、或者说是对后果认识不到位。而是规则管控不力下的侥幸心理作怪。有了“撞死你大不了赔钱”这样的社会心态,有了“花钱消灾”的处理捷径,交通违法的成本太过低廉,风险意识因此而大大淡化,从而滋生了视规则于无物的社会心态。不看清这一层,“血腥警示”除了增加观者的即效痛感,就是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UN999)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