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内部(南海网见习记者 秦彦 摄) |
住在这里的人已经习惯行走在简陋的“土楼”里。(南海网见习记者 秦彦 摄) |
吃过中午饭,一住户悠闲的欣赏外面的风景。(南海网见习记者 秦彦 摄) |
南海网3月30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杨婷婷)这栋土楼隐匿在海口市海甸岛人民大道五路一个巷子里的一个废品回收站的后面,若不仔细寻找还真不容易找到。今天由于下着毛毛细雨,要徒步一段泥泞的土路,才能看得到土楼。土楼旁边杂草丛生,土楼的旁边是一个垃圾回收站。这周围的环境与城市里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相比,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土楼”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建筑,外观是一个圆形的形状,外墙斑驳,看起来已经有些年代。一楼是停车场,停放着不少电单车、三轮车、自行车。经过一个环形的楼梯上了二楼。“土楼”二楼的单薄的墙将环形空间分隔成15个空间大小的“家”。每间的大小在十余平米左右。这里仿佛就像一个大的四合院。
土楼原来是个演艺城
一位在这里的“管理者”——收租人李碧成向南海网记者介绍了这里情况:“这个土楼原来是93年建的,原来打算是建演艺城。是一个部队和一个山东的老板合股投资建设。但是后来部队撤走了,老板没有资金继续投资,就落了一个半拉子。”现在他是帮这个山东老板收租。因为都是老乡,都是外出务工者,每个月就收他们租金110元,水电费自己出。住在这里的人都是他认识的叫过来的。
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李碧成告诉记者,他今年49岁,他们一家三口,2000年开始住在这里“土楼”里。他是四川巴中人,住在这里的都是老乡。他和妻子做装修工人,大孩子二十出头,在老家当了村官,小儿子和他一起干活。聊着聊着旁边的街坊邻居都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说起自己的故事。
何正朋,今年38岁,一家四口在这里,大孩子12岁,小孩子10岁,都在附近的学校上学。何正朋以前是开小餐馆的,后来生意失败后,就当起了地板工。后来李碧成介绍他来这里住,他住在这里已经两年了。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