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鲁迅之子周海婴逝世 淡泊名利始终履行父亲教诲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1年04月08日02:11
■周海婴一家合影照。
■周海婴一家合影照。

■许广平与周海婴。
■许广平与周海婴。

   淡泊名利始终履行父亲教诲,周海婴昨晨逝世

  ●从事无线电研究长达55年以上,家中摆满各类荣誉证书

  ●七十年来对摄影兴趣不减,拍两万张照片记录历史瞬间

  新快报讯 记者从广电总局获悉,鲁迅之子、原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周海婴,因病于昨日5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走出父亲巨大的光环。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提到周海婴这个名字,首先跳出来的还是“文豪鲁迅之子”,而非“无线电专家”和“摄影家”。

  活在光环中“压力”大

  一般人知道周海婴,只晓得他是大文豪鲁迅的儿子,对其本人在科技、摄影等领域的建树,却了解不多。周海婴一生都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但“鲁迅”之名太过耀眼,以至于到周海婴去世,媒体还以习惯性在其名之前冠以“鲁迅之子”。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作为名人之后,周海婴对于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他的一切与父亲鲁迅相联系很无奈。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不愿意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周海婴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工作与生活。

  一生奔走传承鲁迅精神

  鲁迅在遗嘱中“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一教诲始终贯穿于周海婴的一生。他的启蒙教育一向顺其自然,不被强迫。小时候,他很喜欢一种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拆了又装,鲁迅总是在一旁鼓励他。

  鲁迅去世后,周海婴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后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他曾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一直从事广播电视规划工作。周海婴从事无线电事业长达55年以上,家中摆满了所获的各类荣誉证书。

  尽管不想借父亲之名,但作为鲁迅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还是一生奔走,做了不少与纪念、研究鲁迅相关的工作。他本人曾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得以完整面世,周海婴是该书的主编。他透露,那时的版本是“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的,有不少违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动的“左”的痕迹。而真正能够反映真实的鲁迅一生的书,就是妈妈被“创作组”改动前的“手稿本”。

  八十岁举办个人摄影展

  如果不是2009年的《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知道周海婴热爱摄影的人恐怕会更少些。有人评论说,能够数出他的摄影成就的人,几乎都是摄影圈内人。所以,他总是称自己是“准摄影家”。据了解,他七十年来对摄影兴趣不减,拍有两万张照片。

  周海婴在回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机时说:“有一天母亲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我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我正式开始学习摄影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只有一架照相机。他虽然用过不少机型,但手里总是只有正在使用的一架。

  对于儿子痴迷于摄影,母亲许广平非常支持。周海婴拍的早期照片都用几本厚厚的黑卡纸老式相册珍藏着,都是许广平帮儿子细心粘贴的,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许广平还为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亲笔题字:“雪痕鸿爪”、“大地蹄痕”。

  1948年,许广平还将买防寒衣服的钱省下来,给孩子买了台照相机和20个胶卷。这架相机,周海婴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2009年10月到11月,一生热爱摄影的周海婴,在他八十岁生日之际,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人们在这次展览上,看到了1948年郭沫若、侯外庐、宦乡等民主人士搭乘“华中轮”海船,从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到沈阳后又留下迎接“新政协”的历史瞬间。

  声音

  我的出生是一个意外。母亲告诉我,当时他们觉得生存环境非常危险、恶劣,朝不保夕,有个孩子是拖累。但是后来他们避孕失败了。

  在别人的眼里,我做得对了是理所当然,做得不好是大逆不道。做名人的后代不易呀!

  我小时候,一直到中学,都尽量不用周海婴这个名字。因为觉得大家总是把我想成他们所希望的一个周海婴的形象。在众人眼中,周海婴应该文笔很好,或者认为周海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塑造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别人说起我,永远都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怎么样”。我要写字、写文章,不能说错话、做错事,如果我越出一点线去,就会有人批评“鲁迅的儿子做错了事”。别人可以去打牌、去玩,可我不行。

  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场”,你明白吗?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在给我压力。

  时代造就英雄,现在不可能再有第二个鲁迅出现。那个时代需要批判,才会有鲁迅,现在就没有这个需要了。

  上世纪70年代,我每月有62块钱工资,我妻子也是62块钱工资,单位有指标涨工资,同事认为我就该谦让,他们说我有鲁迅的稿费,可我实际上没有。

  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是一个爱好业余无线电台的老“火腿”。

  现在的青少年写作真心话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气太重。

  ——周海婴

  周海婴简介

  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1929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是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因病于2011年4月7日5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周海婴生前还担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顾问等,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

  周海婴遗愿:出版《鲁迅大全集》

  新快报讯 半个月前的3月25日,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会议室,鲁迅之孙周令飞代替病中的父亲周海婴,在一份关于出版《鲁迅大全集》附加协议上郑重签字。此后周老一直催促令飞:书进行得怎么样了?担任《鲁迅大全集》责任编辑的安波舜在电话中向周老保证,《鲁迅大全集》一定会在鲁迅诞辰130周年的前夕8月份出版。

  遗憾的是,昨日早晨一上班,就传来周老逝世的消息。出版《鲁迅大全集》,竟成了周老的最后遗愿和嘱托!周老一生致力于鲁迅精神的传播和作品的整理,他和蔼可亲,为人敦厚,虽为名人之后,但待人处事却平易近人,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安波舜回忆说,长江出版社与周老的关系起始于出版周海婴的母亲许广平的著作《鲁迅回忆录》。后来,周老又决定将编辑酝酿中的36卷、1500万字、囊括鲁迅和妻子许广平全部作品的《鲁迅大全集》交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周家一直对近60年来鲁迅作品被时代左右很不满意。但在过去的年代里,他们无能为力。改革开放以来,周老和儿子周令飞就一直想以编年体的方式,全面、客观、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和时代印迹地出版一套《鲁迅大全集》。周老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并与南开大学的鲁迅研究学者李新宇共同担任主编。但就在该书即将付梓之际,周老却与世长辞了,没有看到他的心血成果……

  许广平侄孙广州缅怀周海婴:表叔送我的书值得一世珍藏

  新快报讯 “没想到表叔就这样走了!”昨日下午3时许,新快报记者在高第街旁许地的许广平故居见到许广平的侄孙许绍汉,许绍汉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后,心情沉重。

  “今年大年初一,我还打通表叔的手机,向表叔拜年。当时就知道表叔在住院,但情况还好。”许绍汉告诉记者,在许地,他们一家和周海婴一家的联系算是最紧密的了,事实上他每年都会在大年初一给表叔拜年,数十年来都如此。许绍汉说,虽然他见到表叔的次数并不多,但是父亲许锡玉则和周海婴关系密切。“当时我父亲和许广平姑婆经常有书信联系,父亲经常到许广平家里做客,1958年,父亲在兰州铁路当工程师,许广平姑婆正好到兰州视察,百忙中抽时间与我们一家相见,她鼓励我父亲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要积极向上。因为走得近,所以父亲和周海婴也相当熟悉。”

  许绍汉说自己去过北京周海婴表叔家。“表叔家中客厅里放有鲁迅的半身雕塑,墙壁上挂有书画,一看就是书香人家。”许绍汉还从家里紧锁的抽屉里拿出“珍宝”向记者展示。“这本《鲁迅与我七十年》就是表叔的作品,当年表叔来广州的时候,将这本签名的书亲手送给我,值得我一世珍藏。”

  据介绍,许绍汉最后一次见到表叔是在2007年。“当时,全国首座鲁迅和许广平的雕塑合像在广州图书馆揭幕,表叔周海婴亲自过来揭幕。”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杨阳沉痛怀念逝者——“海婴无私捐出许多鲁迅遗产”

  新快报讯 周海婴逝世的消息甫一传出,许多人沉痛怀念他。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杨阳昨日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感言“海婴先生有乃父风尚”,大赞其无私。著名作家肖振鸣忆起与周海婴的生活点滴,说他是个时尚、俏皮的老人,对他的离去感到很难过。

  “他和母亲(许广平)很无私地捐出了鲁迅先生的文化遗产,一直为传承鲁迅思想和文化奔走呼喊,这是很多伟人后代比不上的。”谈及周海婴,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杨阳满是钦佩之情,大赞其无私。杨阳与周海婴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周海婴病重,杨阳去医院看望他。“春节前我去医院,海婴先生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还不忘说几句勉励我的话。”春节后,杨阳收到周海婴委托儿子周令飞发给他的信息,里面说“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希望大家(鲁研派)团结起来、放弃小我,为传承鲁迅做实在事。”这条信息让杨阳动容不已,一直保存在手机里。

  “他想问题很严密,但对朋友很宽容。”著名作家、鲁迅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肖振鸣忆起周海婴,说与他相识十几年,逢年过节会打电话问候。“老先生很时尚的。见面了还会评价对方的发型、衣服,十分可爱”。

  “人间鲁迅”昨暨大开展

  新快报讯 “鲁迅作品最给力,中小学生难看懂,可以放进大学课本学!”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鲁迅生平展“人间鲁迅”昨日在暨大开展。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杨阳出席仪式,力挺鲁迅作品。被问及鲁迅作品逐步退出中学教材,杨阳建议可在大学时期“增加分量”。

  “中学教材适当删一些(鲁迅作品),也无碍鲁迅的光辉。”杨阳认为,别的作家的作品在精神力度上,都比不上鲁迅。他很赞成“坐着看鲁迅,躺着或是用其他放松的姿势看别的作品”的说法。“删教材的主要原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较难懂。等到他们长大了,会越读越有味。大学生就应该加强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增加阅读的‘分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方阳麟 实习生 林园

  ■本版综合 新华社 中新社 凤凰网 北方网等报道

(责任编辑:UN017)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