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央行本周再次加息 预计偏紧货币政策还将会持续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4月09日02:13

  再度加息“剑”指何方?

  目前谈及货币政策放松为时尚早,预计偏紧的货币政策还将会持续

  文/王宏淼

  4月6日起,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自去年以来,我国连续第四次加息,也是继2月9日之后,2011年内的第二次上调基准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6.31%。央行此次加息意图有三:

  控制物价。自去年下半年我国通胀压力持续显现以来,央行采取了“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2011年3月25日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0%,并在2月9日春节后进行了年内第一次加息。但3月底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通稿,关于物价问题只是一带而过,而更强调合理的货币总量、信贷结构和直接融资等,表明货币政策仍要兼顾调结构和保增长两大重要目标。

  在清明节日,央行突然宣布加息,符合市场对4月加息的预期,只是时机比预期来得更早。市场普遍预期3月份物价指数可能会再度创出新高,甚至达到接近5.5%的水平,PPI涨幅上半年也仍将维持在高位。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因日本核辐射而引起的抢盐行为看似有趣,但它揭示出投机者和消费者对商品物价的敏感神经,抢购必然带来物价和社会心理的某些变化,一般某地出现抢购,之后物价上涨概率较大。央行此前调控较多采用数量工具,出于经济增长、热钱流入等因素考虑慎用价格工具,但数量收紧对通胀的遏制在短期内似乎并不十分见效,因此此次加息也可谓顺理成章。

  从国际看,日本地震救灾处于进行时,利比亚局势渐显明朗,由于美元维持走弱态势不改,未来原油、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维持高位震荡,进一步加剧了对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其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恐怕就是日本央行注资可能引发的流动性泛滥升级。日本作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国,也是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国,在此两大背景下,日本灾后重建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或将带来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中国特别予以防范和应对。

  货币政策正在回归常态,逐步结束“负利率”时代。央行在去年12月24日披露了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任务:控制货币总量、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也指出: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2011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

  近年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逼迫央行发行更多人民币来对冲。但更重要的原因是2009年、2010年的天量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金融危机之时的经济刺激实为必要,但以此名义进行的过度融资和“注水”的后遗症,也将使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目标不那么容易实现。

  持续加息有利于缓解我国居民储户的负利率状况。以此次加息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3%、当前物价指数约5%进行简单计算,可知目前储户实际利率水平为-2%左右,这意味着一万元的一年定期存款期满还将补贴银行200元。加息之后,无疑将缓解负利率水平,进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财富缩水压力。

  保持货币政策中性的目标大体上是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在3.5%水平,预计今年上半年再经过一次加息即可达到。

  强化中央调控房价决心。截至3月31日,国家统计局统计并公布新建住房价格指数的70个大中城市,均已公布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但除北京、长春两地外,几乎其他所有城市都将房价涨幅与当地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挂钩,幅度大致在10%左右。这些业已公布的数据引发了巨大争议,有观点直指“房价调控目标”已演变为“催涨目标”,大有架空“新国八条”调控之嫌。因此,地方政府对于控制房价的不明朗态度,或许也是此次加息的重要原因,决策层以此来表达不实现房控目标决不罢休的坚强决心。

  二度加息,对房地产企业和高借贷企业的冲击较大,增加房贷者或投资者的还款压力。以20年期100万元等额本息还款的商业贷款为例,此次加息后每月还款额将增加119元。

  央行加息也将增大地方政府双重压力:一大压力是地方融资平台偿付成本不断提高,地方政府融资规模高达7万亿元以上,不少地方每年还本付息额甚至超过财政收入的一半;另一大压力是直接打击现有的土地财政循环模式,使得卖地收入大幅减少。由于地方政府要干的事太多、可用的钱太少、要负担的成本很大,因而加息可能的负面后果是地方政府“曲线救己”,甚至促使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暗箱操作”,继续投放不合理信贷或挤占合理规模,央行调控政策落到空处。而在信贷政策紧缩、政府项目难以获得融资情况下,地方政府或仍会自觉强化土地财政,助推房地产开发热度,因此房价调控确实困难重重,未来加息幅度也取决于地方政府忍受力。

(责任编辑:UN019)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