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锐正在农资门市部查看化肥质量。本报记者 贺勇摄 |
安徽凤台县农业合作社对麦苗进行病虫害统一防治。陈彬 单兆伟摄
|
编者按:“节气不等人,春日赛黄金。”阳春三月,春耕备耕的热潮在祖国大地上从南至北掀起。在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背景下,今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生产资料及生产资金是否有了着落?农村劳动力供给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安徽和内蒙古的春耕一线进行了调查,文章将分上下篇刊出。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粮食面积稳中有增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素有“塞上粮仓”之称。
4月4日一大早,家住土默特左旗城留村的农民王同所就忙碌着往地里送农家肥。王同所家里种着70亩地,今年,他准备种50亩玉米、3亩小麦,其他的地再种些瓜菜。
和王同所一样,今年土左旗农民早早地就开始了春耕备耕生产。在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今年2月,土左旗普降中到大雪,平均降水达10.5毫米,有效缓解了旱情,各水库、机电井全部开闸放水,已完成冬春汇地50万亩,并且汇地面积还在不断增加,基本可以做到不误农时,适时播种,为今年的春播生产打好了基础。
“这几年,国家对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视,种粮赶上好时候了。”王同所乐呵呵地说。
去年玉米行情好,“6万斤玉米基本上是按8毛的价格卖的!”仅玉米一项,去年王同所家的收入就达到4.8万元,加上瓜菜收入再扣去成本,纯收入大约3万元。王同所对这个收入很满意,“家里6口人的地,实际就我和老伴儿侍弄,一年算下来,平均每人每月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不错啦!”
“这些年,中央对农业补助政策一个接一个,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每一项都触动着农民的心。在土左旗,去年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每亩达到了65元。”土左旗农牧业局党委书记李宝志说。
改善农村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增收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土左旗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我们村原来只有7口井,这几年新修了39口井,现在共有41口井(原有的部分机井已不能使用),浇地比以前方便多了不说还省钱。”今年71岁的白庙子村村民云锦锐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硬化的水泥路面进院落、连地块,种地收粮的农机具可以从家里开到地头。”
云锦锐介绍说,去年家种了60亩地,除了3亩种小麦做口粮田外,其他全部种青储玉米。“亩产4吨,每吨270元。”云锦锐一家的毛收入达到6万多元,刨去成本,纯收入达到4万元。
“如今想要多种些地也不行了,家家户户都想种,没人愿意外包。”城留村村长王金良告诉记者。
李宝志介绍,受玉米涨价和国家对种粮实施补贴性投入的激励,今年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计突破100万亩,其中玉米将达到85万亩,较上年增加5万亩。
合作社发挥规模效益
农民种粮收益有保障
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被誉为“淮河明珠”,89万亩耕地,以麦子和水稻种植为主。2009年和2010年,凤台连续被评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并且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七连增。
4月3日,车子在凤台杨村乡店集村的乡间小路上穿行,路旁的麦苗因为一场及时的春雨,显得郁郁葱葱。接受记者采访时,53岁的苏国有刚刚从田里回来,鞋子上沾满了湿润的泥土。“现在正是防虫的时候,不久前村里刚打过药。今年的小麦虽然遇旱,但是长势不会比去年差。”苏国有说:“种了30多年的地,这几年格外省心。”
帮老苏省心的,正是村里的专业合作社。老苏种了40多亩地,一季小麦、一季水稻,从农资的筹备到播种(插秧),再到中期的田间管理,最后的销售,几乎都由村里的几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一手包办,“农民抱团闯市场”不仅仅实现了规模化的种植、养殖,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在店集村,从最初的机插秧协会开始,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多个专业的农村合作社,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负责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骞骞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耕种、秸秆打捆;宏天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秸秆利用……同时,几家专业合作社和店集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骞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与推广、种子繁育与供种,以及农产品的回收销售工作。
“过去打一次药就需要20元,现在打4次也只需要这么多钱,而且不费力气,还能避免过量打药。”老苏介绍:“与过去相比,现在一亩地产量最少提高100斤左右。”由于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在价格上,比农民自个单卖高了1毛多。老苏坦言,自己的一亩地,加上补贴,一年下来利润应该有1500元。
店集村村支书陈宏斌介绍:“合作化组织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且逐步在实现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旋耕(育苗)、统一播种(插秧)、统一开沟(调水)、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统一回收销售、统一秸秆综合利用等。实行"十统一"后,我们村5000多亩地,每亩地能增产两成,减少投入约200多元。”
目前,凤台县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经达到了20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自然人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已经由“十五”期间的50多个增至120多个。
但在陈宏斌看来,由于合作社往往是村民自发组织,合作水平低,领导层重盈利、轻服务,社员重分配、轻积累的现象比较严重,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并没有真正抱成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仍然较弱。
农资产品价格上涨
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今年种子和化肥的涨幅都比较大!”土左旗察素齐镇一家农资经销点老板赵雪松告诉记者,今年玉米的种子价格普遍涨了25%以上,“像乐玉1号,内单314现在都要10元一斤,去年只要8元。”记者在价格表上看到,除了“九园一号”外,其他的玉米种子价格几乎都为每斤10元,个别的为11元。
化肥市场也普遍看涨。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今年二铵(磷酸二铵)100斤一袋需要180元,而去年只要145元;尿素涨得不多,去年一袋93元,而今年要100元一袋。
“种粮收入多了,可农资涨价太快了!”王同所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遍账,每亩至少需要5斤玉米种子,每斤平均涨3块,这就是15块;化肥每亩需要50斤,大约上涨20元,仅这两项就增加成本35元,按照50亩地计算,大约需要增加投入1800元,而这还不算油价、水价、人工成本的上涨。
说到油价,王同所有些激动,“去年柴油每升4.6元,今年涨到7元多,这样算下来,今年总成本至少比去年增加3000元以上。”
“如果今年粮价仍然维持在去年的水平,那么种粮效益肯定就不如去年了!”王金良对今年的状况有丝隐忧。
说起高涨的农资价格,赵雪松指着门前停着的一辆辆农用三轮车说,以前,雇他们把农资从仓库运到门市部,一趟只要4块钱,现在是10块。连这都涨了,农资涨点价也算正常。
“农资涨价可以理解,但关键是有关部门对涨价幅度要严格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和国家下达的农资综合直补金额相匹配;如果过度涨价就会严重打击农民种粮、种菜、种棉的积极性。”王金良说。
随着农资价格上涨,春耕资金需求也相应增加。据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介绍,今年全市共需春耕资金21.67亿元,较上年增加4.87亿元,其中农民可自筹8.18亿元,需金融机构贷款13.49亿元。目前有关单位正积极协调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加快办理速度,以弥补农民资金缺口。
虽然农资价格普遍看涨令前来购买的农户多少有些抱怨,但据土左旗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李洪江介绍,从检查结果看,该旗农资市场总体较规范,农资质量令人放心,同时市场供应充足,误不了农时。
记者了解到,目前,凤台县春耕农资和春管各项措施已经落实到位,该县已出动农业执法人员60余人次,检查了50个种子交易市场86户种子经销商、抽验130份种子样品,全县春耕备耕物资已经筹备尿素6000吨,复合肥10000吨,水稻良种1800吨。
作者:贺勇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U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