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贾平凹的喊魂曲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4月16日06:51
  阮直

  清明节这天央视的“子午书简”播出了贾平凹与他的《秦腔》。贾平凹讲述了《秦腔》作品的背景与人物,讲述了贾平凹商州老家棣花街的今昔变化。

  这是一部酝酿了近30年才敢启动的作品。动笔之前,贾平凹焚香祭拜,因为他要“冒犯”一些已经过世的棣花街的先民们。书中158个人物有不少的原型就是棣花街的村民,只不过作品改名为清风街。贾平凹把清风街村民之间的爱恨情仇,鸡鸣狗盗之事都搅和在一起,这不是一部颂歌。《秦腔》出版前后,贾平凹一度很惶恐,甚至不敢回到棣花街,他不敢面对一些村民,担心村民们对号入座后引起误会。

  在央视“子午书简”摄制组的组织下,贾平凹回到了棣花街,万万让他没有想到是,他的《秦腔》没几个人知道,村民们也不知道“茅盾文学奖”是什么,大家只知道平凹是个写字的作家,能挣好多的钱。如今的棣花街也见不到几个人,大家关心的是到哪儿去打工,哪儿的钱好挣。贾平凹独自一人走在撂荒的田地上,吼上几几句凄美的秦腔。

  棣花街的村民没人知道《秦腔》,贾平凹是不会悲哀的,他的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村,但不是写给农民看的;贾平凹虽然是农民出身,可他也是个异化的农民,他的价值观与生存状态都不是当下农村的土壤再能养育的了,他的思考与创作是一个伟大作家对凋敝农村的思考,是对有几千年历史农耕文化的怀念。

  缩小城乡差距是不是要消灭乡村呢?让乡村不再鸡鸣狗叫,不再村烟袅袅,村民们都住进电梯房,头不顶蓝天,脚不接地气呢?不是的,缩小城乡的差距不是消灭农村,是要平等地让每个农民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给农民与城里人一样尊严与待遇。让他们在土地上的劳动成果与流水线上的商品在价值上实现对等,否则谁也挽救不了乡村的衰败。

  乡村不是农民自己一个符号谱写的,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乡村是中国伦理与道德的根脉,乡村是一个人口大国生存的“生命的家园”。

  贾平凹1971年考上大学,当他坐着汽车翻秦岭告别家乡时,他大喘了一口气,在心中说道“我终于把农民的皮剥了下去了。”30年后,当贾平凹不再为生存奔波时他才知道,自己的魂儿还是个农民。他作品的根脉还在乡村,乡村是他生命经过蜕变化蝶之后苦恋的花园。都市让我们享受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可都市的人无根、无我的生命状态,让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本私人影集,与他人无关,而乡村相对稳定的生命状态让人的存在与力量都能彰显出来,乡村的人与人之间才是相互瓜葛着的。乡村是我们这个没有教堂民族的“庙宇”,一部《秦腔》就是为乡村、为农民、为自己的喊魂。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