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官场“治庸风暴”并非首次 难逃运动式执法怪圈

来源:南海网
2011年04月18日02:20
本报评论员单士兵
本报评论员单士兵


  “庸政”、“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抱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越来越行不通了。(4月17日新华社)

  又闻“治庸风暴”刮起,且不知此次能吹得动乌纱几顶。经验表明,“风暴”两个字,很多时候不值得投注过多期待目光。比如,前些年让人欢呼雀跃的“审计风暴”,现已难以激起公众兴趣。年年审计“老问题依旧,新问题不断”,最后擦亮了人们眼睛。

  所谓的“治庸风暴”也并不是头一次刮起。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治庸”的动静从未止息,在很多地方也冠之以“治庸风暴”。问题是风暴过后,却鲜见庸官刮倒。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偷菜”、“斗地主”、打麻将、聊天、看视频等娱乐活动,仍然在一些地方官场风行。一些无能官、混混官和太平官,依旧拥有他们的美日子。

  无所事事、不在状态的“庸官”,懒惰散漫、拖拉疲沓的“懒官”,拿纳税人的钱,却不能积极给老百姓办事,不能对公共利益负责,反而浪费社会资源,损害社会公共运转的效率。这种“庸官”对社会的损害程度,有时很可能比一些贪官还严重。所以,治理庸官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无法绕行的选择。

  “治庸风暴”难以带来“问责风暴”,经常沦为雷声大雨点小,对“庸官”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与约束力,原因就在于“治庸”失去应有的制度支撑。

  各地在“治庸”过程中的惩罚手段或问责措施多是临时性的,或是免去现职,或是下派基层挂职锻炼,或是轮岗交流。这些措施手段弹性空间过大,往往都是按照上级权力指令去办。有些地方在相关问责上甚至语焉不详。正因为在“治庸问责”上缺乏刚性制度,一些地方才会风暴过后,“机关病”、“衙门病”继续暴发。

  “治庸”不能总走不出运动式执法的怪圈。“治庸”首先应该铲除的,就应该是生成“庸官”制度土壤。为什么手持权力,腰揣纳税人的钱,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这无疑还是要回到行政机构改革与行政效率提升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与体制上来求解。试想,这世间有哪个纳税人愿意选不好好为他们服务的人去当官呢?

  当然,有些官员后来沦为“庸官”,也与相关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不力有关。审视一个官员“庸”与“不庸”,无非也就是看他在相关岗位上有没有很好的服务状态,有没有做出“业绩”。如果能把“绩效审计”这种评估手段很好地运用到对官员考核中,就等于对官员引入了一种有效的“事后监督”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改变界定官员“庸”与“不庸”的模糊,让“庸官”无处藏身。

  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制度来真正激活“治庸”。比如,以更加民主的手段来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以“绩效审计”来审视官员是否尽职尽责,以法治来保证相关制度落实到位,也只有那样,才能从“治庸风暴”走向“问责风暴”,来承载民意的相关期待。

  评论:莫让"治庸"变成一场老话新说的"庸治"

(责任编辑:UN91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