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打造矿井深处的诺亚方舟 从4人到10人,从最初24小时到突破110小时,历时6年,先后经历四代研发
本报讯 (记者李家鸣)4月13日上午9时30分,长治高新开发园区内,经过112个小时的漫长等待,试验员王雨面带微笑健步走出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从4人到10人,从最初24小时到突破110小时,历时6年,先后经历四代研发,可移动式矿用救生舱在长治圆满完成最后一次载人试验,走向规模化生产。未来它将与3天前同样在长治通过试验的井下避难硐室,共同为井下矿工撑起“不塌的天空”。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项目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矿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正式启动研发。6年里,课题组突破了舱体机械设计、舱内环境控制、应急生命保障等关键技术,取得了灾变环境下密闭空间人体基本生理和极限参数等一系列重要指标。4月8日下午3时30分,由8名试验人员进入舱内,进行最后一次模拟试验。在此后的112个小时内,参与试验人员完全生活在救生舱内,直至13日试验取得成功。
项目参与者、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向记者介绍,通过试验的矿用救生舱,密封舱体可容纳10人,舱体内设有座椅、照明、通信、供氧、急救箱、必需的食品饮用水等。只要进入舱体,即使外界已经无法提供生存条件,舱内至少可提供一百多个小时的生存保障。技术上来讲,是目前世界上装备最好、功能最全、性能最可靠的矿用移动式救生舱。与三天前同样在长治完成试验的井下避难硐室一样,矿用救生舱也是由潞安集团、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民间资本合作研发。二者通过固定和可移动两种形式,在功能、容量,以及应急时间上实现有力结合,有效补充,共同打造井下矿工的“生命之舟”。
另据了解,同样具有防爆密闭、氧气供应、空气监测、食品饮水供应等功能的永久避难硐室,于日前通过了80人48小时的真人试验。所采用外部保障等系统没有受到破坏时用其生存,外部保障系统受到破坏时依靠自身储备实现生存,同时还可利用通向地面救援钻孔维持生存的三级防护体系,不仅科技含量高,在世界矿井应急救援领域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编辑:张星秀)
作者:李家鸣来源山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