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地球家园不能承受之重 专访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王立彬)在4月22日第42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工业文明鼎盛、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的现实,人类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守护人类自己的地球家园。
上天、入地、下海,梦想实现与地球过度消耗
“同地球的古老历史相比,人类出现后的岁月是短暂的,然而却占据了自然大舞台的中心位置。”徐绍史说,在数千年发展文明史中,人类最大化地利用地球资源,却常常忽略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特别是近百年来,工业化快速发展,人类涉足的疆域迅速扩张,上天、入地、下海梦想实现同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遭受破坏。
“油荒、电荒、气荒、粮荒,世界经济发展陷入资源匮乏的窘境;海洋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破坏了人类引以为荣的发展成果;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地质灾害高发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地球人面对的共同命题。”
徐绍史说,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巨大资源需求,同时资源供给的刚性制约也不断加剧。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人均占有量少,禀赋总体不高。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矿产资源品位低、贫矿多,难选冶矿多;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20%;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资源富集区多与生态脆弱区重叠。“特殊的国情,对我国珍惜地球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完善调控机制,以资源杠杆撬动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粗放利用;资源利用方式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徐绍史表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迫切要求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徐绍史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完善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矿业权设置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布局,完善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政策。抓紧编制实施国土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徐绍史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格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尊重市场,力争新发现500处以上大中型矿产地
徐绍史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力争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0处以上,新形成10处以上大型能源资源基地。而其中的关键,是要靠市场化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配置程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徐绍史说,“十二五”期间,要深化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等大宗紧缺资源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投入力度,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扎实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同时着眼全球,积极拓展我国资源安全供应渠道。
徐绍史强调,要不断提高市场化配置程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总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倒逼机制,严格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房地产用地有偿使用方式。与此同时,要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要严格水资源保护,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每年地热减排2.1亿吨,从采掘资源迈向修复地球
2010年,我国遭受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地质灾害,而冬春连旱使西南地区石漠化以水土流失问题更显突出。呵护地球,必须使国土资源和地质工作从传统的“地球采掘术”,加快向“地球修复术”进化。
徐绍史说,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详细调查,严格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要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们还要充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20年来我国地热直接利用的能量始终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目前通过应用地源热泵每年减少近4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要大幅度提高地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力争"十二五"期间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1亿吨。”徐绍史说。
作者:王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