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南风窗 > 南风窗精彩报道

从“瘦肉精事件”看学术研究乱象

来源:南风窗
2011年04月26日14:41

  “搞资金”等于“搞科研”

  在浙江一些高校,科研项目已成为压在教师背上一块沉重的石头。为了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许多教师不得不造假充数。

  浙江的一位大学教师向记者透露说:“我们的课题研究,几乎都是自筹科研经费来搞的,这个已经制度化了,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学校领导与各院系都签了合同,一签3年,各院系每年都需完成一定量的课题研究任务。我们申报的科研课题既有省、部级,也有市、厅级的。有些市、厅级的课题,专家论证过了,批准立项,但项目书上明确写着,要自筹资金去搞。这是纵向的课题。横向的课题,就是面向社会,对社会单位提供服务的,更是要我们自筹资金去搞。”

  这位要求在报道中隐去本人姓名及单位名称的教师说:“本来搞科研应该是第一位,搞资金应该是第二位,现在搞资金成了第一位的事情,至于科研搞得怎么样?再说吧。问题是,为了应付考核指标,我们不得不去自筹资金搞科研,有些教师筹不来课题经费,就把去外校上课挣的课时费先打到一家公司账上,再缴到学校,冒充为这家公司做项目筹来的经费。学校收到这笔钱,扣下点管理费后,把余下的钱返还老师,等于科研也没做,但课题指标完成了。”

  这种情况,学校领导知道吗?该教师说:“这我不清楚,但院系领导肯定知道,他们也是有苦说不出。我校目前正在推聘岗制,教师收入是由基础工资加课时费两部分组成。基础工资是一定要发的,但科研任务完不成,学校承诺给你的课时费就不会百分之百发了。我们拿不到科研资金的,只有自己先投入,缴一点管理费,比起课时费被截留20%的损失还小一些。”

  比起普通老师,学校的大牌博导不用发愁完不成科研任务。他们教出来的博士生,有的当了单位领导,导师带着学生去他单位做课题研究,本来可做可不做的,但导师需要这个资源,单位领导就爽快地批了。“有的项目发明出一项产品,市场价值在100万元左右,单位领导大笔一挥,导师四五百万就拿到手了,这还不是变相圈钱!”这位教师感慨说。

  按照该教师所在学校下达的任务,他们这些人文社科院系的每名教师每年要筹集几十万、上百万的科研经费,如果拿不到这么多钱,等于考核不合格,整个院系的利益都要受影响,院长有可能走人。“理工科的研究课题,一个项目几十万、上百万不成问题,商科和经济学院系也好些,但我们搞中文、历史、外语的,学校也这样要求,真是害苦了我们。我们是学的浙大模式,但浙大是很牛的单位,它能从国家那里拿到这么多课题费。它搞横向的课题研究,为社会服务,也能拿到很多钱,像瘦肉精就是。但我们搞研究拿不到钱,只好造假,你把自己的钱打过去,什么事也没做,这样研究出来的东西,干货没多少,就是靠数字泡沫来堆积。”

  这位老师认为,学校下达这样的任务,主要还不是为了赚钱,因为学校对项目的管理费只是象征性收一点,它主要还是反映了一些校领导的政绩:“学校账面上反映出来有这么多课题,筹集到了这么多科研资金,这就是一些校领导的政绩!我们普通教师对此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它不是个例,而是个制度化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