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南风窗 > 南风窗精彩报道

国家的人才之道

来源:南风窗
2011年04月26日15:08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与此相应的是,特权意识日益与世界潮流相悖。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条就称,“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相对而言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甲国家不差钱,但缺自由,而乙国家,既不差钱,甚至钱更多,又有自由。那么,拥有甲国国籍的人才和拥有乙国国籍的人才,如果要在甲乙两国进行选择,会何去何从呢?在笔者看来,对于甲国而言,它所最能吸引的人才,大致有两类,一是爱名利甚于爱自由者,无所谓要不要趋附权力;二是希望用自己的言行促进这个国家自由和变革的人。倘若甲国将后一种人视为异己排斥的话,那就意味着,它最能吸引的人才是前一类。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同样地,为了名,为了利,有些人才也可以围着权力意志转,需要他什么就说什么,需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倘若人才机制造成了这样一种态势,腐蚀和败坏人的心术,这是一国之福么?

  浙江大学教授许梓荣在“瘦肉精”问题上的表现,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2009年他曾跟媒体说:“我们也不宜和政府唱反调。如果在论文中介绍了副作用,我们(的论文)也发不了。”当人才的“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被戮掉之后,人才就成为权力意志的附庸,滥用的权力和滥用的技术等等一起搅和,就可能把一个国家变成不安全的国家。

  不讲良心的人才,是危险的人才。并且以权力意志的好恶来遴选和抑扬人才的地方,往往是人才公德精神最差的地方。要能够吸引这些思想观念各异的人才,就必须在制度中秉持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吸引或排斥人才的原因非常复杂,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不少。

  远一点如法国。1685年,太阳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取消南特敕令。这一宗教政策导致20万新教徒逃离法国。瑞士、德国、英国等国,成了他们新的安身立命之地。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写道,对于法国来说,不仅丧失了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和工业、财政方面的行家里手,而且在欧洲新教强国激起了普遍的义愤。

  近一点如纳粹德国。对于希特勒和纳粹,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恩,忆及往事时就说:“我们以日益增长的恐怖心情注视着他们的兴起。在希特勒成为德国的总理以后,我们知道是没有希望了。”希特勒的种族政策,使得爱因斯坦、玻恩等等科学家流亡国外,爱因斯坦去了美国,玻恩留在英国,而政治上与自由为敌的政策,则使得雷马克、托马斯·曼去国离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英国能够容留马克思、恩格斯,接纳在沙皇俄国呆不下去了的赫尔岑,可布尔什维克的俄罗斯却在1922年把所谓“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潜在朋友”驱逐出境,其中就包括160名最杰出的俄罗斯哲学家、学者、工程师、农学家等等人才。历史的经验表明,迄今为止,给予人民自由和平权的社会,才是最具有包容性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