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27日电 (记者 陆文军)“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即使公交、道路建设速度再快,也无法承受一年增加100万辆小汽车的速度。”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2011上海车展高峰论坛上说。
在私人汽车消费出现爆发性增长的中国城市中,汽车保有量激增与公共资源紧缺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交通拥堵,停车费高,洗车困难,能源趋紧,污染加重……仍未充分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却遇到了“早熟”之困,并以汽车“城市病”的形式蔓延开来。
以正在举办的2011上海车展为例,本届展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参展车企和参展车量都刷新了历史记录,观众踊跃程度也超出意料,展会单日参观者超过15万人次,许多场馆因为“爆棚”,不得不采取紧急限流措施,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生活的向往可见一斑。
但与此同时,车展现场周边却着实浓缩了“汽车城市病”的大多“症状”,车辆拥堵不堪、交通秩序混乱、鸣笛噪音不断、尾气污染呛人、停车泊位难求……
根据记者实地经历,到达展馆门口的200米道路,竟然拥堵了近半个小时,而有些自驾车观展者,因找不到停车位而不得不开出1公里多停车,再徒步进入展场,自驾的乐趣和便利已荡然无存。
实际上,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依然处于“朝阳期”,从千人汽车保有量来计算,中国仍不到全球汽车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国内特大型城市,仅北京保有量水平接近国际发达城市,而上海、广州等城市还仅是汽车先发城市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他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空间就更加巨大。
但即便如此,私车拥有量激增导致的“堵城”却已难以遏制地从中国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近期以来,为了缓解这些难题,一些国内城市不得不采取“壮士断腕”的手段,通过一些对私人汽车购买、使用中的限制性措施,来应对突出矛盾;与此同时,采取提高有关汽车使用中的费用,以经济杠杆抑制私车使用意愿的做法更为普遍。如北京近期大幅提高了停车费,而上海城中心停车费普遍达到每小时15元至20元,最高达到60元,确实遏制了不少工薪族“以车代步”的意愿。
回望中国汽车业上一个十年,全国汽车业的“漂亮加速”令人欣喜。十年间,汽车产销量平均增长率达到25%左右,汽车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0倍,在全球业界堪称奇迹。但业内专家认为,超常规发展终究要向持续稳定发展过渡,今年以来国内汽车产销量增速下降就表明了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不可能复制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业高保有量的模式,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资源也难以维持这种发展。
汽车发展真正的硬约束在于城市的承受力,不仅是中国,全球汽车业都尊崇这一客观规律。而城市对于汽车的承载能力包括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能源供应等,从上海车展所展出的诸多汽车未来技术中,突破能源瓶颈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未来这些问题可能迎刃而解,但“堵城”问题却是一道“不解难题”,即使再“绿色”的汽车,依然要占用道路资源和停车位,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上海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薛美根说,人生活围绕三个空间:居住空间、工作空间、社交空间,而三个空间连通的关键就是交通问题,所以城市发展问题首要还是交通问题。如上海目前每天平均出行需求量已超过4500万人次,不可能依靠私人小汽车来达到,任何一个城市也无法承载。
专家指出,换个角度看,目前国内各城市出台抑制小汽车使用的政策也是无奈之举,旨在为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发展争取时间。从国际大都市来看,合理发展小汽车与城市正常运行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中国未来也要从私车合理使用这一角度突破。
除了建设更多的交通设施以外,真正突破“堵城”困局的关键,可能是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理念和使用强度问题。不难发现,欧、美、日汽车发达的大都市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小汽车主要在郊区和出游时使用,工作日高峰出行还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且使用强度(日均行驶里程)明显低于中国的小汽车使用情况。
苏波说:“一个城市最大汽车容量就是市场最高点,不可能毫无约束地发展,国内汽车行业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接受这个现实,适应这种发展规律,思考发展的路径。”
作者:陆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