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留学低龄化产生“留守家长” 改变整个家庭(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4月29日03:28
2011年3月12日,上海一场日本留学展吸引众多家长参加。CFP供图
“留守家长”心里有苦向谁说
2011年3月12日,上海一场日本留学展吸引众多家长参加。CFP供图


  妈妈陪读导致夫妻分居 子女不在身边家长心理落差极大 孩子留学给家庭带来剧变

  上海的顾女士躺在病房里,神情恍惚。她实在想不通,自己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并送到日本留学的儿子汪某,竟然会因为“要钱不成”而在众目睽睽的机场向自己拔刀连刺9刀。

  很多留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也都想不通“汪某刺母案”背后的个人心理脉络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顾女士月收入只有7000元,却要承担儿子汪某在日留学每年二三十万元的巨大开销。可怜天下父母心,却落得如此下场。

  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仅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就在25万人以上,留学生群体的规模扩增速度异常迅猛。每一个留学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子女的留学意味着一对“留守家长”的诞生。深入了解留学生家长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心理处境,实有必要。

  文/本报记者 张强、武威、杜安娜

  留学生调查(中)

  家长篇

  上海留日学生汪某刺母案发生后,学术界和舆论开始关注“留学热”对中国家庭结构带来的影响(包括负面影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留学(尤其是低龄化留学)绝非孩子一个人的事,这种选择改变的是整个家庭。

  为照顾孩子妈妈辞职移民

  刘女士原本是天津某事业单位的员工,丈夫李先生在政府机关担任处长,三口之家收入稳定,居住在一套约150平方米的福利房里,幸福指数颇高。

  3年前,小李初中毕业放暑假时到加拿大转了一圈。回国后,小李主动向父母提出想到加拿大念高中。李先生和刘女士心想,儿子学习主动性强,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既然他本人有留学的意愿,就该尽力满足他。

  于是,一家人给小李申请到了加拿大的学校,孩子生活没法自理,刘女士就大胆地辞去“铁饭碗”,到加拿大全职“陪读”。那是段不堪回首的艰苦岁月,初到加拿大,这个工薪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母子俩只能租住在一间极小的老旧一居室里。一到晚上,屋里老鼠的脚步声不绝于耳。人生地不熟,就算是白天有人敲门,刘女士也绝不敢开门,不敢应答,生怕惹上麻烦。

  为补贴家用,刘女士四处求职,时常干些推销的零活。“站在十字路口,向路人推销银行卡,这种工作没面子,很辛苦,报酬也低。”与在国内刘女士稳定的生活相比,反差极大。

  由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夫妻俩长期异国分居,两口子要交流,只能没完没了地聊QQ,但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毕竟无法代替共同生活,久而久之,夫妻关系面临考验。

  一年后,刘女士成功申请了技术移民,她欣喜万分,建议丈夫也辞职去加拿大,一家三口在大洋彼岸重新团聚。李先生态度很强硬:“不去。”李先生不想放弃在国内拥有的一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去从零开始。

  无奈之下,刘女士只能“一个顶俩”。一年中有半年在加拿大照顾孩子;半年回国和丈夫团聚。对于未来,她不知如何抉择。

  “孩子把我的心都带走了”

  大家都知道“留守儿童”,眼下有不少留学生家长自称“留守家长”。孩子不在身边,家里不再热闹,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心理落差极大。

  “真是不容易啊。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把我的心都带走了。”网友“笨熊”深有感叹。“笨熊”是一名留学生的母亲,女儿2007年去美国留学。面对孩子走后如何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许多留守家长们事先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一段相当漫长的情绪波动期里不知所措。

  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笨熊”组建了两个QQ群,召集一帮留学生家长加入,大家一起网聊感受、交流信息。最近,有位留学生家长在群里诉苦说:“真的非常想念孩子。孩子出国后,我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这是留学生家长们的普遍心声。

  全家的“中心”突然没了,“笨熊”和丈夫又回到了久远的二人世界,她戏称自己家是“空巢家庭”。

  对家长而言,比时空阻隔更可怕的,是父子、母子间亲情有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出国留学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余女士曾是湖北某市的区长,也算得上是女强人,可因儿子留学而带来的母子关系紧张,让她深感烦恼。

  为了让儿子出国留学,余女士和丈夫付出了很多。2000年,儿子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只考上了湖北的一所普通高校。当时,送子女出国留学的风潮方兴未艾,余女士也动了心。

  丈夫是当地国企的一名普通员工,两口子都拿死工资,一口气拿出几十万元学费、生活费,实在不容易。儿子赴德留学,余女士一家经济压力大,为了补贴家用,她竟然在退休后和丈夫一起南下广州,找了一家房产中介打工。从区长到中介,余女士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

  后来儿子学成归国了,但余女士伤心地发现,曾经亲密无间的母子俩竟然越走越远了,几乎没有了共同语言。

  父母在中国,子女在异国,“孤独”,是天各一方的家人们共同的苦恼,网络,则是他们摆脱孤独的“救命稻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以前连QQ和MSN的账号都没有,子女出国后,却一夜之间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虫”,一有空就上网跟子女聊天。因为时差的关系,家长们有时甚至为了顺应子女的作息规律大半夜也不睡觉,坚持聊天。

  然而,不少家长发现,子女跟他们网聊的兴致越来越淡,有时甚至只是随便应付他们,很难交心。

  锻炼能力和“被留学”

  2005年,19岁的广州女孩关静仪高中毕业后赴英留学,在那里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关静仪算得上是“富二代”,出国前,她的学习成绩就很不错,当年参加高考,她同时收到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来自英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送她出国留学,锻炼自理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考虑之一。临走前,父母一次性给了她80万元人民币:“这是你四年留学的所有费用,自己规划如何使用,不够自己解决。”

  关静仪算了一下:一年的学费8000英镑;房屋月租450英镑,每月的生活开销大约1000英镑。为了避免有朝一日“无米下锅”,她用闲置资金购买了一种回报稳妥的理财产品。谈及当年的理财初体验,关静仪颇为得意,“英国的果蔬很贵,我和室友就在院子里自己种。”

  几年下来,关静仪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父母安排她去新加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却被关静仪拒绝了。“我不希望靠父母的关系找工作。”目前,关静仪在广州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启德教育”担任顾问,用亲身经验为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提供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的留学生都像关静仪这样富有主见、独立性强。留学日本的广东姑娘陈寒便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一个负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被留学”的孩子问题多多。

  陈寒说:“在日本,留学生不打工很难融入日本社会,甚至难以跟中国留学生打成一片。”她曾有个来自杭州的“富二代”室友,学习不好,日语也差,找工作时雇主也不愿录用她。可是,她并不努力学习日语,天天游手好闲,大手大脚地花钱。

  事实上,这位“富二代”留学生压根儿就不想留学,她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被逼无奈”才去日本的,学习动力毫无。她时常在中国留学生中间自鸣得意地说:“反正我家有钱养得起我。”

  专家建议:

  准备充分再出国

  广东现代家庭文明与亲子教育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骆风表示,把孩子送到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留学,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捷径之一,“留学热”无可厚非。

  目前这股“留学热”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留学生的低龄化催生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而言,孩子在十七八岁时心智才能初步成熟,过早地让他们远离家庭,对其性格的养成不利。

  骆风建议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们及早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两三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引导孩子形成坚毅的心理和抵抗孤独的能力,具体办法如:安排孩子在国内独立旅行、独自回祖籍地探亲等。

  孩子出国初期(特别是前三个月),家长必须与孩子保持频繁通讯联络,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消解孩子在异国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