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学
戴上太阳帽、换上运动鞋、不用背书包、拿起画板……昨天一早,本来要送孩子上学的张林,吃惊地看到儿子的这身行头。“今天我们要进山上美术课!”儿子张子祥兴奋地说,“老师要带着我们去画真山真水。”
不再拘泥于教室,而是让学生走进自然,去画真山真水,这是门头沟最新推出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变的不仅仅是美术课。该区通过挖掘本区各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建成了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雁翅中小学素质教育、斋堂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琉璃渠中小学劳动艺术教育等四个课外教育基地,开设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构建起一套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模式。
上午,门头沟区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基地,青山围绕,小型塘坝里碧波荡漾。半山腰上的小树林中,40多个孩子竖着画板,一板一眼地绘画着眼前的景色。“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大家学习的绘画知识,看看今天该怎么画眼前的景色。”在这样一堂特别的美术课里,学生一边画,老师一边教。画板中,一幅幅不同的山水景色,在每个学生的画笔下绘出。
不光是美术课在户外上,在这个教育基地里,生态能源教室、生物标本室、户外水土保持教室、果树试验基地、野外生存训练区等教育设施应有尽有。“我们依托资源,面向学生还开设了生态环保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新能源教育、电子科技教育、青春健康心理辅导、野外生存训练、新农村社会调查等40项不同的实践课程,目前,各个学校预约的课程几乎已经全部排满。”教育基地负责人李毅介绍说。
“把素质教育纳入学生课程表,成为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教育不再‘唯分论’,是我们教育方式的一大转变。”据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宋爱民介绍,以往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很难让学生有实际体会。但是现在我们依托优美的山水环境、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革命遗址,相继投入6000万元,建立了四个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大课堂,开阔视野,磨练意志,增强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我最喜欢的是学做泥条盘筑和拉坯成型,动作要快,思维得敏捷,一不留神就得重来。”虽然已经满头大汗,但刘梦然依旧认真细致地为自己的“作品”收尾。琉璃渠劳动艺术教育基地开设了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注浆艺术、模印工艺、石膏翻制、彩绘等10多门工艺课程,陶艺制作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活动之一。
同时,门头沟区教委还开展了新课程改革,颁布了《关于教育基地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整合了四个教育基地的资源,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如《毒品预防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素质拓展》、《永定河文化》、《劳动艺术教育陶艺·琉璃制作》等科目,并排出大课表,建立起该区青少年教育基地活动的长效机制。如今,该区每名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实践课要达到267课时。每年,到四个教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内外学生超过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