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雷敏 万一
继春节前查处家乐福等洋超市价签戏法之后,价格主管部门近日又对百盛、国美等商业企业的价格欺诈行为开出了罚单。面对种种商业欺诈恶习,有关部门痛下决心,猛药整治,但专项整治只有与常态监管相结合,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优惠折扣价高于原价,降价促销时虚构原价……在我国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上演出一幕幕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丑态”,价格欺诈甚至成为心照不宣的“行规”。上次“出事”的有家乐福等在母国被称作“乖孩子”的洋超市,这次“翻船”的又有国美、南京中央商场等全国知名的本土企业。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寄希望于通过企业自律杜绝欺诈并不完全现实。公开曝光典型案件,依法严惩违法企业,有助于营造透明、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重要的是,专项整治必须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才能发挥持久的震慑作用。从最早的返券收券,到现在的虚假折扣,一旦整治的“强风”刮过,商业欺诈行为总能找到方法改头换面,“重出江湖”。因此,执法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日常化、制度化的监管模式,并且力争将监管关口前移。
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与金融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将其作为企业信用评级和融资的重要参考。同时建立严重违规退出禁入制度,让违法失信企业付出更大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栽跟头”的许多企业,都曾获得过众多的荣誉称号。在欺诈事件曝光后,有关部门应对这些荣誉仔细梳理,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的取消,并且向社会公布。今后在授牌奖励时,也要擦亮眼睛,作好消费者的把关人。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