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重症肺炎小伙出院前与邱海波教授合影。陈红明 毕晓红摄 |
29岁的小伙李明(化名)再也想不到,一个月前的一场小感冒竟引发病毒性重症肺炎,身体五脏器衰竭,差点失去生命。医生用一台新型“人工肺”代替患者自己的肺连续工作七天七夜,将他从死亡线上拖回。
短短几天 小感冒发展成重症肺炎
29岁的李明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二工程分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最近被派到甘肃工作,今年4月初,他突然感冒,连续发烧几天还伴有咳嗽,当时李明也没太在意,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可是用了抗生素,他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一周后,4月12日,李明回到公司所在地——徐州,因病情较重被送到了徐州中心医院进行治疗。入院医生就下了病危通知书,他出现呼吸困难,还出现了血尿,说明肾脏等脏器衰竭。
在重症监护病房经过3天的治疗,医生们采用各种手段极力救治,可是病情并没有好转,当地医院立即联系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提出将重症病人李明转运到中大医院抢救。
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邱海波教授介绍,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当地没有更好的设备,再拖几天病人死亡率100%,转运到南京治疗,或可能有50%的生存希望。”
4月15日,在4个小时的转运中,医护人员不敢有一丝懈怠,随行的李医生介绍;“我们争分夺秒,一会儿就换个氧气瓶,同时不停地按压人工呼吸气囊。”转运车到中大医院,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随后患者被转入了ICU病房。
“人工肺”工作七天,让肺休个“小长假”
邱海波教授介绍,正常人是通过肺将空气中的氧气“加”到自己体内的血液中,而该患者的肺却基本处于“罢工”状态,如果使用呼吸机,肺可能就要破,很难有存活的可能。此时李明病情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五脏器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邱海波教授带领重症监护室专家一起,紧急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
这相当于在患者体外设置一个“人工肺”,“人工肺”再和氧气相连,代替患者的肺进行呼吸工作。据了解,原先的体外膜肺氧合只能让肺“不工作”几个钟头,现在由于材料的进步,新型的“人工肺”能让肺“休假”两个月时间。当李明接上“人工肺”后,很快他的血氧饱和度就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各受累的脏器逐渐好转,人工肺工作了七天,让他的肺好好休了一个“小长假”。随后医生逐渐缩短“人工肺”工作时间,让患者用上呼吸机,李明的肺在“休假”了七天后,医生撤掉了人工肺,他能够自由喘气了。当他从昏迷中苏醒,才知道自己在鬼门关外转了一圈,自己身处异地南京,体重也足足减了30斤。
李明疑惑,自己是个身体不错的棒小伙,喜欢打球,很少生病,也很少感冒,为何小感冒会迅速发展到重症肺炎。专家解释,可能存在个体易感性,与个人免疫力及工作压力也相关。
肺已出现纤维化,相当于吸了20年烟
邱海波教授介绍,国际上认定“人工肺”替代治疗一般是十天,而李明“人工肺”用上一周就完全停掉了,能自由喘气,很快就自己吃饭、下床活动了。康复速度非常罕见。
尽管李明捡回一命,但病毒性肺炎已导致他的肺纤维化,邱海波教授介绍,患者现在肺纤维化程度相当于吸了20年的烟,还需要长期治疗,还要防曲菌感染,需要定期检查肺功能。 通讯员 崔玉艳 程守勤 本报记者 毕晓红
链接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是人体以外的“人工肺”,主要起到部分肺替代作用,在不加重原发病的基础上支持肺功能,藉由体外循环的作用让器官做自我修复,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从而有效维持生命迹象,为后续治疗受损脏器提供足够的时间。
肺炎发展迅速,怎么警惕?
邱海波教授说,病毒性感冒中有30%的会发展成病毒性的肺炎。如果高烧几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或是血尿,就要引起警惕,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可能有心肌炎、呼吸衰竭或是肝肾功能的损害,考虑可能是重症肺炎。
病毒重症肺炎为什么多发青壮年?
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表示,临床发现青壮年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发人群。这和年轻人的免疫功能强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易感性。一般病情的发展除了与病毒的本身入侵机制有关外,也与病人的积极反应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体质好的年轻人,发病后他的反应很强,这样对自身的损害就大,之外,也与工作压力大有关,报告显示,一年后约有70%的病人肺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5年后,80%的病人还能从事原先的工作。 崔玉艳 程守勤 毕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