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能进去吗?”海珠区赤沙小学门口,一名适龄儿童趴在铁门上观看校内的情况。 |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健敏
实习生 钟丽玲 杜建蓉 刘冠莹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我们为广州服务了这么久,怎么子女上个学这么难呢?”昨日,广州培英实验小学家长漏夜排队争学位引发市民关注。为期三天的小学报名开始了,外来工子女集中的城乡结合部,民办小学仍“一位难求”,为让小孩能读书部分家长情绪激动,最后需警方维持秩序。
事实上,从去年起广州下发了关于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文件。一年过去了,对大多数外来工们来说,不花钱在城市读书依然是个遥远的梦。由于入读公办学校门槛太高,外来工子女不得不“疯狂”争夺民校学位。
各区教育局均表示,由于基数大财力紧,未敢对外来工敞开大门,但是部分区域仍尽量挤出学位解决外来工问题。
前晚,广州培英实验小学家长漏夜排队争学位。昨日上午7:50,记者又来到该校,校门已集中了近三百位家长和小孩。由于现场秩序较混乱,部分家长一度发生冲突,校门口有警车维持秩序。
排队现场一度起冲突
连续两天通宵达旦排队,不少家长已经累垮了。让他们惊讶的是:昨夜派发的自编号并非学校的“派筹”,“昨天来的时候是排第十的,等到派号的时候自己却领了一百多号。” 陈先生说。
陈先生来自韶关,在广州从事证券投资的工作。为了帮女儿报名,前天的凌晨就开始排队,已经30个小时没有回家了,终于领到第10号。他表示,公办的学校要6万择校费,工薪阶层实在吃不消。虽然培英小学不需择校费,但是每年的花费算下来也将近一万多元,压力十分大。
由于小学学位异常紧张,部分无号的家长扬言要冲进面试,群情汹涌。随着面试时间的接近,在场的警察和保安开始在队伍里拉起了警戒线,多名保安把守仅打开一个人宽度的校门,学校开始重新派号进场。虽然如此,仍有部分不在队伍里的家长起哄,一名身形高大的男性家长拉开警戒线就冲进队伍,其他家长受到鼓动纷纷拥挤在门口,情况一度再次陷入混乱。
由于该校招非地段生只有数十个名额,但前来报名超过300人,学校不得不笔试择优录取。每位报名的小孩都必须面试,内容包括父母亲的电话号码、看图说故事、算术和几何等。整个报名过程长达1个小时,其中面试接近40分钟。面试老师对小孩的答题情况作记录。面试之后,小孩还须接受校长的亲自审核和批复才算结束。
“紧张得字都不会写了。”陈先生说,排了几天还不知道能否成功录取,校方说还要等候电话通知,“偌大的一个城市,奈何找不到一个学位让小孩读书呢?”
公办学位仍最受欢迎
事实上,部分口碑较好的民办学校以及外来工集中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排队争学位的状况很激烈。记者发现,在新生报名前两天,广州大道南小学已经排起了长长队伍。这两天,冒雨排队的家长达到百余人。部分家长更是做好接力准备,甚至雇人帮忙排队。据称,该校对外剩余的学位其实只有100多个,报名时先到先得,由于口碑较好受到家长欢迎。
在海珠区东部,不少公办学校都有少数学位供给外来工子女。昨日早上,公办的赤沙小学就排起长龙,长龙一直延伸到马路边上。“这里比较便宜,赞助费只要几千块,所以大家都来这里排队。”家在湖南来广州打工的朱先生说,公办学校几万元的择校费实在上不起,无论多挤都要过来碰碰运气了。
记者发现,部分主要针对外来工子弟的公校,择校费大约5000~1万之间,相对低廉的费用却能享受公校优质的资源,不少家长觉得就算要花时间排队,还是可以接受。
入学难三大原因
1基数大
外来工子女学位为何一位难求?事实上,从去年起广州已经下发了《关于解决广州优秀外来工以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每个区都制定了细则,但是由于外来工数量庞大以及财力有限,各区的细则都始终未浮出水面。
“我们已经在逐步解决了,在满足地段生之后,一有公办学位都尽量安排给外来工子女入读。” 海珠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明汉说,“家长不应该只盯着公办学校,我们区有30多个民办学校,保证外来工子女有书读。”
据了解,广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有170万,其中外来工子女就达到52万。部分城区外来人口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外来工子女数量与本地儿童持平。以天河区为例,区内69所区属公办中小学,但在公办学校的学生仅有72%。原因是建区20多年,非户籍人口增长迅速,在天河生活的外来人口接近200万。
在每6个外地生只有1人读公办的天河区,其教育局副局长卢琳坦承,“天河区的公办学校需大量扩容,招生规模也将大大扩大,以满足外来工人员的需要。但在短期内这样做的话,将影响到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
2财力缺
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离不开一个“钱”字。由于基数庞大,所需要的资金无疑是“天文数字”,
各区都喊穷。
天河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天河教育投入去年超过10亿,今年超过12亿,区级投入占区预算25%以上。但尽管如此,如果全方位解决问题,区级财政难以解决,如果要“两为主”解决外来人口读书问题,一次性投入要将近100个亿。“政府既然要公平对待外来工入学,在测算基数和计算财政的时候,也应该适当考虑区域内外来工的人数。”
3门槛高
另一方面,入读公办学校门槛之高也让外来工望而却步。
“私底下说,去年实行了新政之后,海珠区符合条件入读公校的外来工子女只有1人,而这两年之内,还没有看到有哪个外来工过来咨询免费读公校,他们一看达不到条件就放弃了。” 海珠区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称,“有些问题是用工制度造成的,比如说企业不给他们买社保,即使学校有学位也帮不到他们。”
“居住证、社保证明、计划生育等仍是阻碍外来工子女入读公校的绊脚石。” 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小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