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州珠江新城频现地陷 原因系地底存软土层(图)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1年06月14日02:54
广州市地质灾害主要有2类6种:斜坡类: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变形类: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广州市地质灾害主要有2类6种:斜坡类: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变形类: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新快报记者 刘正旭

  “珠江新城地陷频发是因地下存在软土层。”6月9日,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庄文明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州软土层分布广泛,珠江新城的地下就有10-20米的软土层,而当年建设时各楼各自为政,未从整体上对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导致楼与楼之间的区域地下水土流失严重,最终出现塌陷。而近日记者独家获悉,历时近6年的广州市城市地质调查已经完成,并即将移交有关部门,该调查显示广州有超过两成的区域存在地质灾害危险,该调查能为未来广州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1701.6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为:一是从化市南部和东北部国道G105线良口―吕田段沿线、省道S355高滩段沿线,白云区白云山西部,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二是越秀区大坦沙、白云区金沙洲、从化市东北部(良口镇石岭村、吕田镇联丰村)和花都区赤坭镇、白云国际机场,增城市北部隐伏岩溶区(派潭镇),主要地质灾害为地面塌陷;三是南沙区南部地区(鱼窝头镇、万顷沙镇、新垦镇),主要地质灾害有软土地基沉降、地面沉降。

  道路建设未做足地质灾害防治

  “珠江新城也是典型的软土区。”谈起珠江新城近期多次发生的塌陷现象,庄文明表示,虽然他并未参与珠江新城当年的地质勘测工作,但通过此次地质调查发现,珠江新城的软土层厚达10—20米,在建设初期还填了近5米的土,“如果有水在其中流动,水土流失严重,容易形成路面塌陷”。

  庄文明指出,对于类似的软土层防治,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固化处理”,“就是把水泥和沙喷上去,等凝固下来后,水流过也冲刷不动,带不走泥沙,也就不会形成塌陷”。“原本治理并不难,但珠江新城有不少遗憾。”庄文明分析说,珠江新城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个地块的整体考量,“每栋楼的地基和防地质灾害做得都很好,但都是孤立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楼与楼之间肯定是有空隙的,这些空隙可能是路面,也可能是草地或树林,珠江新城在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关注到了单体建筑的牢固性,但没有对整个地块进行系统的考量,未给予足够的防治重视,尤其是用于道路建设的部分,未做足地质灾害防治。

  要防地陷重在防止水渗入地下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庄文明表示,如今高楼已经建起来了,路面也铺好了,树木花草也种上去了,若重新再做防治,至少要把道路挖开,花草树木重新铲除,这样做成本太高、太不经济。

  但他也提出,目前可以采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止水渗入该区域,以避免该区域地下的水土流失。他建议,首先应把珠江新城的排水进行整体规划,类似建立排污管网一样,确保硬化了的路面的雨水能统一收集,然后排出该区域,避免渗入地下。其次,针对种植了树木和花草的部分,应做好隔水,并进行统一收集,确保下雨甚至是浇灌后,雨水也能不渗入地下。

  南沙软土分布最广

  软土层太厚建筑沉降最高达1.5米

  庄文明表示,广州市软土总分布面积近2000平方千米,软土厚度一般10—40米,总体上自北向南厚度增大。

  在软土上开发建设,很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庄文明举例说,广州市开发区就因为在软土上搞建设,结果多年以后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都找不到了,而上海的“楼脆脆”也是因软土引起的,“软土有很高的流动性,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大影响因素”。

  他介绍说,软土分布最广泛的,是南沙区,厚度大于40米的软土分布于万顷沙十七涌以南的地区,最厚处可达55米。“南沙一些建筑沉降四五十厘米是常事,有些建筑甚至下沉了一米五。”庄文明表示,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南沙近期重点发展区和万顷沙、新垦等地,在番禺区东涌—鱼窝头及白云区、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也有少数地面沉降灾害发生。截至2008年,南沙发生沉降90多次。

  庄文明建议,因南沙地区在软土下是较硬的岩石层,若要开发最好建低层或者高层建筑,不高不低的建筑最好不建,“地基太浅容易下沉,地基太深又不值得”。

  广州超两成地区易发地质灾害

  中心城区塌陷呈增强趋势

  新快报讯 近日,记者独家获悉,历时近6年的广州城市地质调查如今已经完成,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庄文明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广州两成以上的地区都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区,而近些年来,广州城区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塌陷呈增强趋势。

  庄文明表示,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方向。目前,广州市以地铁建设为标志,再加上隧道工程、人防地下商业街、地下厂房与泵房、高层建筑地下室、市政管线工程、仓储工程等地下工程建设规模的迅速增大。这表明广州已进入了浅层。但现实的情况是,广州做好了么?

  “‘广州城市地质调查’,就是在这样现实的需要下开展的。”庄文明介绍说,项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出资下,于2005年正式展开,如今,项目已完成专家评审工作,正准备移交相关部门。

  “城市建在哪里,是历史的选择,但我们要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负责。”庄文明表示,此次调查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详细摸清了广州市地下50米内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地质灾害主要有2类6种,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斜坡类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面变形类地质灾害,以及分布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广州新城、南沙、白云新城等接下来重点开发地区,是此次调查的重点。”

  “调查完成后,还将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庄文明介绍说,通过此次调查,首次构建了广州市南部与东部区域50米以浅、松散层与基岩协调统一的1∶50000精度的三维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结构和松散层水文地质结构,和都会、南沙片区1∶25000精度,白云新城、广州新城和南沙近期重点发展区1∶10000精度,大坦沙1∶5000精度的三维地质结构。

  广州地质灾害历史

  二十多年1165宗地质灾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8年底,广州全市发生地质灾害1165宗,其中滑坡180宗、崩塌475宗、泥石流10宗、岩溶塌陷449宗、地面沉降51宗,存在不稳定斜坡290处。广州市已发地质灾害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有1044宗,其中斜坡类地质灾害535宗,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几乎均与人类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广州市已发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三区两市,即花都区、白云区、荔湾区、增城市和从化市。可分为岩溶地面塌陷、煤矿采空区塌陷和其它工程类塌陷等三大类型,其中岩溶地面塌陷是最主要的塌陷类型,占总塌陷数量的97.9%。2003年至今,随着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中心区的塌陷灾害频度和危害,均呈增强趋势。

  至2008年底,已发地面沉降总面积60.62平方千米,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迄今为止尚未造成人员伤亡。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包括,1999年广州第二劳教所因岩溶塌陷而被迫整体搬迁,新白云机场处在覆盖型岩溶发育带上,基础构建费用增加1亿多元,但安全隐患依旧存在;大坦沙及金沙洲地区频繁发生地面塌陷,危害巨大。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