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安全,还是平等? 不用脱掉外套,不用打开手提行李,不用尴尬地被搜身,只需花五六秒钟穿过一条分门别类的“安检通道”,便可顺利完成机场安检,安检过程甚至可能与办理海关等手续一步到位地进行。日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首次对外公布了这一“未来机场安检站”的理念雏形,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兴趣。
根据这一构想,进行安检的旅客将被分为三类:已识别身份旅客、一般旅客和重点安检旅客。机场安保将依据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中的生物识别信息,调出政府对其所作的风险评估结果,提前做好分类。当旅客到达机场安检站时,就根据其不同风险类别实行不同程度的安检措施。“已识别身份旅客”,即已登记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背景信息认证的,可享受快速安检;而“重点安检旅客”则需经过额外的网点筛选技术进行排查。
在目前的安检方式中,旅客携带的所有物品几乎都要被检查一遍。这种方式已设计使用了40余年。而“未来机场安检站”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寻找危险物体转为寻找危险人物。它通过统计旅客的“风险系数”,从而集中全力解决高风险系数的小概率事件,实现绝大多数低风险旅客吞吐量的最大化。
这一理念的转变,与近年来国际航空安全形势的发展密不可分。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防不胜防的恐怖主义袭击,让世界各国对航空安保不敢有丝毫懈怠。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统计,全球航空业每年在安保上就要花费74亿美元。旅客的出行感受也变得越来越糟,尤其在一些欧美国家,漫长的排队等待、行李被拆包、遭人体“透视”等,都使得乘飞机出行变得不那么愉快和体面。恐怖主义分子只是极少数,却要绝大部分旅客“牺牲”个人隐私、承担时间成本,让航空业承担额外的安保费用,显得不合理也不合算。正因如此,“未来机场安检站”将防范的重点放在了人上。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透露,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国家正在设定“未来机场安检站”标准。生物识别筛查和旅客分类转换的技术问题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未来机场安检站”可能会真切地出现在旅客面前。
但是,任何一种安检手段都会有局限性,“未来机场安检站”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生物识别技术是否可靠,各国旅客风险系数筛选的标准是否一致,各类机场如何实现信息共享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关键的是,人的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试想一下,没有前科的旅客将来也可能成为危险对象,或者行李被别人做了手脚;而对被划入重点对象的旅客,从旅行团里被“拎出来”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还可能因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而引发客观上的歧视问题,等等。安检理念和技术更新值得尝试,但终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效率、要安全,还是要平等的矛盾仍会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UN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