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干部民情日记报道后续
编者按
湖南日报6月14日刊发《瑶乡情——一个挂职干部的民情日记》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日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在郴州市苏仙区挂职任副区长的龙亚君打来电话说,通过一个多月积极奔走,上次日记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已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中。
欣慰之余, 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农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重在落实。本报今天再次摘登龙亚君的“民情日记”,从中可以看出,在全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各级干部是如何迈开双腿、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实证明,只有真心为群众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6月17日,我再次来到良田镇向阳瑶族村。这时,离上次来村已有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我多次想来,却因为没办好答应了村民们的事而没有来。现在,几桩事都有一些眉目了。上午在区里开完一个会,便急匆匆往村里赶。刚下一场大雨,山村道路崎岖不平,镇党委书记首第阳便安排一辆工具车,送我与政府办的小刘前往向阳瑶族村小学。
教育,应首先关注山里孩子
向阳瑶族村小学建于2003年,工程款还拖欠着。为帮助村里解决欠款,上次从村里回去后,马上与分管教育的区领导和区教育局有关同志协商此事。近几年来,苏仙区教育建设经费投入很大,尽管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逐年递增,教育经费仍相当紧张。副区长周贤斌要区教育局摸一下情况,把一些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拖得太久的乡村先行拨付。区教育局答应,今年内将村民们垫付的建校工程款拨给他们。村党支部书记段干林知道情况很感激,说:“压在我们这些村干部心里多年的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
上午11时,我们到了向阳瑶族村小学,孩子们正在上课。从窗户向教室望去,眼前的一幕令我大为不解:一间2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面仅坐了5个学生。我满怀疑惑地走向第二间教室,里面有7个孩子;第三间,6个孩子;第四间,10个孩子。
段干林介绍,学校4个年级,4名教师、28名学生。他说:“按理来讲,这个学校是可以撤掉的,我们也很想让这些孩子都能到镇里去读书。可这些孩子都是些家庭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最远的家里离学校有8公里,每天来回要走三四个小时山路,去镇里上学就更远了。没办法,学生人数虽少,教育还得办下去啊。”
听了段干林的话,我感触很深。山里孩子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啊!这里没有优质教育资源,连基本的文体设施也没有。我们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首先应该关注山里孩子的教育。
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
段干林说,学校还面临一个难题,老师们年纪都大了,4个老师中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57岁。近3年里,没有老师愿意过来任教。以后这几位老师退休了,可怎么办呀?一个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年轻老师来到这山里,找对象都难,谁愿意来啊!”是啊,从小学到镇里5公里山路,只通摩托车和农用车,4位老师平时都住在学校里,山里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相比实在相差太远。
我告诉段干林,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正在免费向社会定向招收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他们毕业后会回当地农村任教,这样农村教师队伍就后继有人了。
山村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吃过中饭,孩子们趴在桌椅上午睡。看着孩子们瘦小的身影,我对段干林说,已联系厦蓉高速公路项目负责人,他答应安排一些村民在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打工,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乡工作,便于照顾好他们。
上次来瑶乡后,特意回了趟长沙,找了几位致公党的党友,向他们讲述了一些乡村的情况。有几位党友说,要找机会来向阳村看看,愿意捐献爱心。有两位小朋友——邓颖卓和金朋同学,听说了这件事,各拿出1万元和5000元零用钱,送给瑶乡小朋友。中青企协深圳的蔡先生看了湖南日报的报道,也托我送来5万元,资助向阳村发展。
段干林听说这些,连声道谢:“这下,这些可怜的娃们可好了呀,爸妈回来照顾他们,我们就不用太担心他们起早贪黑走山路了。”
我嘱咐段干林,募捐来的几万元钱要分别使用,3万元作教育补助经费,5万元作致富启动资金。可以先买一些树苗移植好,明年销给厦蓉高速公路作绿化用苗。再买些种子、开个作坊什么的,搞第三产业。
说完这些,我心里也舒了口气,总算能为他们做了点什么。我也知道,这些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要想带动贫困山区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努力。
少给现成的补贴 多想办法搞好生产
从学校出来,我又去看了上次没有修完的水渠。对偏远农村来说,水利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了。上次来村里,从村民们焦渴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这条水渠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可农村处处需要建设,处处都要经费,想要在财政预算外再挤点资金实属不易。向阳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兴许可以找省民委想点办法。通过我的游说,省民委答应拨几万元资金,支持村里水利建设。几万元钱,对一些单位、企业甚至个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这个偏远的瑶族小山村,足以令他们开心舒怀了。水利问题解决了,可以长久受益啊!
此时,又想起村民盘大爷上次说的那句话:“少给现成的补贴,多想办法帮大家搞好生产”。是啊,搞好生产,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啊!
回区里的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山里孩子的教育、山区教师队伍建设、山村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产业发展……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湖南日报记者 张权 邓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