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CFP |
日前,很多人为父亲节送出各式花样百出的礼物,有学校打出 “父爱教育”的招生牌。这不仅折射出“伪娘”、“春哥”等网络热词出现的背景,也直接投射出当下部分男生不果敢的社会现象。有远见的教育界人士已经为此忧虑,那么,男生性别感错位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
家庭教育中,父亲惯当甩手掌柜
走访上海某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早教,其负责人告诉我们,很多送宝宝来上课的家长都是妈妈,陪着做游戏的也鲜见爸爸身影。不仅早期教育如此,中学家长会、夏令营、送孩子留学等,父亲出现的比例远没有母亲高。
一方面父亲因忙于养家,甩手淡出家庭教育,孩子没有榜样参考学习,会更倾向于模仿妈妈的行为习惯,比如善良、柔弱等;另一方面,父亲严厉、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让孩子“敬而远之”,久而久之父子间的互动就变得很少。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位后果可能很严重。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孩子思维模式单一,在面临困难时不够勇敢,行为习惯也会倾向于女性化,最终造成男学生性别感错位。
学校教育中,男老师实在太少
虽然不少职校、高校中都开出了“幼儿教育”专业,也有男同学选择这一专业,但幼儿园、早教机构中男教师的比例非常低,一些进入教育行业的男幼师,也常常因为不敌女性教师受孩子们欢迎,工作环境中女同事太多,迫于压力转行,更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现状。
女教师过多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不利影响,早就引起有关专家注意,教师队伍扩招男性职员不应该只是口号。
社会教育,男性面临压力太大
养家、供房、贷车,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如封建社会的大山,压在精英男人身上,和酗酒、赌博、悲观厌世情绪一样,行为习惯倾向于女性化,是部分男性逃避压力的方式。因为社会观念里,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被期望值没有男性大,工作和生活上做得不够完美也容易获得谅解,因此承担不了压力的男性,会出现一些女性化生活迹象。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出现性别感错位,家长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并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如果是心理问题,需要及早矫正。
文 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