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理发师自曝:完不成销售额 吃生苦瓜学狗爬(图)

2011年06月29日11:27
发型师在向顾客推销高价发型。
发型师在向顾客推销高价发型。

  在位于莘东路上的某知名美容美发连锁店里,印满广告语的落地窗内,有一个大约60多平米的店堂,十多个20来岁的年轻人在这家店铺内上班。每隔一年,几乎所有的面孔都会被“翻新”一遍。30岁的理发师刘洋(化名)就曾在这家店内工作,在他的眼里,这里的生活如同“炼狱”。在这里,他学会了心平气和地胡说八道,学会了面不改色地骗顾客“上钩”。而如果他不这么做,他就要被罚在店堂里爬圈……日前,刘洋向本报记者透露了美发业黑店是怎样炼成的。

  本报暗访组 摄影报道

  “学手艺”变成“学说话” 客户上钩,“我挺有成就感”

  刘洋仍然怀念入行时简简单单的理发店。2000年,在上海师大旁边的一家小理发店,他跟着一个老师傅和两个小师弟一起学手艺。当时,他只有20岁,还是个少言寡语、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

  刘洋回忆道,在2000年,美发行业还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技术”行业,他跟着老师傅学做发型和一些简单的染烫技巧。当时的生活水平并不高,拿着每月2000元的工资,刘洋也能衣食无忧。没想到,3年后,这样的“清闲日子”戛然而止,生活中开始出现了各种“花样”。

  大约在2003年,各种美发消费卡如一阵“妖风”一般席卷而入。这时,小店倒闭,他来到了附近一家新开的理发店,他的生活中不再有清闲的日子,而多了“消费卡”、“销售”等时兴的概念。老板告诉店员,推销一张消费卡,有60元左右的提成。

  在他的印象中,新老板和原来的小店老板截然不同。新老板不再要求他们“学手艺”,而是鼓励人“学说话”。老板要求员工们每天早上8点到公司,列队、叫喊,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在员工会议上,老板一字一句地教人“学说话”,教怎么和客人聊衣食住行,乃至客户的宠物犬。当然,一切话题都会过渡到“买张卡吧”。

  刚从外地到上海来的年轻人都很羞涩,刘洋结结巴巴地和客户闲扯,常常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在客人面前,他战战兢兢地推销掉第一张消费卡。刘洋清晰地记得,那张卡的面额是300元。刘洋介绍说,当时,他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底薪,加上自己的提成,一个月的收入维持在3000元左右,因此,他的生活除了靠技术,还必须得“靠嘴吃饭”。

  慢慢地,他也学着和老板一样推销起各种花哨的“新产品”。他学会了顺着顾客的兴趣爱好慢慢地扯皮,博得客人的好感。有时客户会“上钩”,接受他的推销。“那时候,我觉得挺有成就感”。

  销售培训:辨别客人身价 讹诈学生:经理表示默许

  在刘洋刚学会了“靠嘴吃饭”后,这家门店再次遭遇关闭的厄运。2006年,刘洋进入了某家知名美容美发连锁店工作。与此同时,在上海的街头,各种美发连锁店都纷纷冒了出来。刘洋觉得,生活一下子变得让人精疲力竭。

  他们接受了严格的销售培训:他开始学着辨认各种名牌服装、车、手表,一眼就能扫出客人的身价;店堂里的客人也被分为ABC三级。在顾客踏入店堂的一刻,理发师被要求给他们悄悄地编等级:“A类顾客是高档客户,是我们重点锁定的目标,B类就是有潜力发展为A类的人群,C类就是普通的客户。”刘洋介绍道:“这很势利,不过也很有效率。”

  这还只是“当面一套”,而他们还有“背后一套”。这“背后一套”,刘洋看得胆战心惊。有人会在聊得开心的时候,和客人轻描淡写地提起“我为你设计个造型吧”,然后不动声色地给客人抹上各种定型水。在结账时,客户看到“天价“账单,大跌眼镜,他们仍然能死皮赖脸地推诿。在一旁的刘洋也瞠目结舌。其实,聊天时说起的各种“造型设计”,都是收费不菲的美发项目。

  某个月底,他的一个同事离开指标的完成尚有距离,这位同事陷入了焦虑中,对每个客户都“虎视眈眈”。这时,有一个中学生来理发,他的同事想尽了办法忽悠这个单纯的中学生。结账时,一张高价的账单摆到了中学生面前。孩子猛然一惊,只得叫来了自己的家长。当天,他的同事遭到了学生家长的投诉。

  店堂经理并没有严厉地责罚他的同事,只给了一句点到为止的批评,让他下不为例。“其实,经理是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的,在经理的脑子里,整天就是销售额。他常跟我们说,隔壁的那家店做到了50万元,而我们只有30万元,这很丢人。”在刘洋的印象中,经理会时刻向员工强调:“没完成销售额,这很丢人。”

  吃生苦瓜,跪爬店堂3圈,再去忽悠老实顾客觉得很坦然

  “销售业务量”是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咒。每个月,店里的销售指标都会摊派给每个理发师和美容师。有了业务量,理发师就成了一个没有出头之日的工作。行业内的收入不低,销售业务量也随着工作经验而水涨船高,刚开始时,业务量大约有5000元,后来涨到了6000元。每月一次的业务会议,是所有人的噩梦。店堂总经理会想出各种方法,惩罚没能完成业务量的年轻人。

  在刘洋眼里,惩罚的一幕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店铺关了门,员工在店堂里整齐地排成几列。店堂经理严厉地责令没有完成指标的员工出列,并且沿着店堂爬3圈。

  店铺里鸦雀无声,刘洋和几个同事双膝跪地,沿着镜台,爬了整整3圈。第二天,有人膝盖生疼,但还得继续为第二天的业务量挣扎。“因为这里有人不停地告诉你,没有完成指标,你就是个窝囊废。”

  店里永远不缺折腾人的各种花样,其他的惩罚方式还有喝白醋、做俯卧撑和吃生苦瓜等。在刘洋的印象中,吃生苦瓜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他至今还记得,咽下生苦瓜时肠胃里翻江倒海的滋味:生苦瓜还没到胃里,就已经吐了出来。但所有受罚的人,都吞下了生苦瓜和一肚子的怒火。

  他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惩罚,也渐渐适应了“魔鬼训练营”一般的生活。某天,他第一回学着同事的做法,顺利地忽悠了一个老实人。这个老实人理了个头发,就支付了780元的费用。“我心里没有亏欠,觉得很坦然。因为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这太正常了。”刘洋说道。

  跳槽“从火坑到火坑” 组长当众猛扇自己耳光

  在这“魔鬼训练营”一样的环境里熬了1年,刘洋的身边不断有新人出现,也不断有旧人离开。刘洋成了为数不多的老员工,升到了首席级别。他的收入也在节节攀升。一个业务员提成能达到27%。工资高了,而一个月的业务量有12000元之多。顶着这1万多元的压力,刘洋常常彻夜难眠。

  难以忍受业务量的“酷刑”,他选择了离开。他和理发店之间也从未签订过劳动合同,让他心安理得地不辞而别。

  刘洋离开后不久,他的朋友甘青成了这家店的业务经理。6月末,太阳烘烤着店铺的街沿,甘青挂着笑脸,接待着零星的几个客人。这家小店的销售任务是20万元,而夏天正是淡季,时间已临近月末,她的业务量完成不到一半,这让她心急火燎。一个月快过去了,甘青不敢想象下一个月的状况。

  不堪重负的刘洋辞职后,来到另一个品牌的连锁店。他看好另一家店的人性化管理,没有过于恶性的惩罚措施。领导和员工之间,彼此客客气气,每个人都会喊名字,这让他相当满意。在业务会议上,也没有让人难堪的惩罚。

  然而,业务量仍然缠人:店内员工共有15人,被分为3组,每个小组订下2万元的业务指标。“只要有指标,那都是一样,跳槽就是从一个火坑到另一个火坑。”他的一位新同事说。在这里,虽没有强制体罚,而惊心动魄的暴力场景仍然随处可见:一次,他的组长得知自己的小组没有完成业务,在开大会时,猛然扇了自己两个耳光,所有人围成一圈,在一旁看着,表情严肃,默默无语。

  在店堂休息时,刘洋自在地和同事讨论忽悠人的套话业务。他赞赏自扇耳光的组长“敢作敢当”。他每个月的收入有6000多元,比入行时,增了2倍。

  刘洋学会了“把死的吹成活的”。然而,他仍然想学些手艺,仍然愿意变回那个刚入行时木讷而单纯年轻人。“不过,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业内说法

  如遇强制消费,可拨12315投诉

  “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因贪一时便宜而被商家忽悠,花了冤枉钱。”昨天,市消保委秘书长赵皎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消保委今年以来也曾受理过不少关于美容美发方面的投诉,其中很多就是关于强制消费的。

  赵皎黎表示,在受理过的许多投诉中,有的消费者被促销员的花言巧语所蒙骗,有的则一时心软,结果使自身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毕竟最终埋单的是自己,所以在面对此类促销轰炸时,消费者自己一定不能耳朵软、心软,一定要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他强调,消费者如遇强制消费,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

  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表示,店家为了经济效益,默许甚至激励促销员采取种种坑蒙拐骗的手段,确实时有发生。行业协会没有执法权,但一直在业内倡导店家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吸引客源,而不是出怪招迫使店员逼顾客强制消费。

(责任编辑:UN9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