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张森为奶奶捶背 |
城市晚报通化讯 18年前,家住安徽省亳州市桥东镇石大营子村的张玉德夫妇在亳州市一个公园内捡到了一个先天失去左臂的女婴。老两口不顾两个儿子的反对收养了她。女孩5岁时,老两口因家中遭水灾漂泊到通化市,靠拾荒含辛茹苦地将女孩抚养长大,并供女孩读书,今年女孩以586分的成绩考入了通化市一高中。
18年前>>
公园内捡回独臂弃婴
1993年初冬的一天,张玉德的妻子罗贤兰带着儿子和小孙子去亳州市逛向阳公园,刚步入公园,就听见婴儿哇哇的啼哭声,罗贤兰上前一看,一个两个多月大的婴儿裹着单衣被放在石凳上,孩子身上放了100元钱,还有一封写有孩子生日的信。
罗贤兰再也看不下去了,她上前抱起孩子就走,她的儿子一下子拽住她,“妈,您不能要这个孩子,咱家就靠几亩地维持生活,哪里有钱养活这个孩子。”罗贤兰的心紧缩了一下,眼睛湿润了,她解开衣衫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这是一条命啊,救命要紧!”罗贤兰将女婴抱回家中打开襁褓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孩子是一个大眼睛的漂亮小女孩,却先天性左臂残缺。
张玉德没有责怪妻子捡回女婴,他说:“我们给孩子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她的左胳膊缺少一截,能增加上就好了,就叫张大增吧!”为了让孩子吃饱,罗贤兰将大米爆成花,然后磨成粉与奶粉一起熬成糊糊,一口一口地喂大增吃。
拾荒>>
含辛茹苦养大独臂女孩
一晃大增5岁了。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初秋,大涡河洪水泛滥,许多民房倒塌,大片大片的庄稼被洪水淹没。
罗贤兰的两个儿子背起行囊到外地打工去了。没过几天,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冲塌了房子,没有了家园,祖孙三人只好背井离乡。他们一路靠好心人帮助,来到了边陲城市通化。
祖孙三人在通化举目无亲,路经一个废品收购站时,老板见张玉德老汉身强体壮、忠厚老实,便主动收下了他,并免费提供给张玉德一辆倒骑驴让他收购废品。然而拾荒的道路是艰辛的,张玉德和罗贤兰两位老人每天早出晚归,一个矿泉水瓶、一块破塑料布,他们都死死地盯住。
一些好心人得知他们的情况,不时地送给他们一些衣物。通化市佐安村村委会还帮助他们租了一间小平房,租金每月80元。
18年后>>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通化市一高中
一转眼,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张玉德没有读过几年书,可他想让孩子上学。“大增是我们捡来的,她虽残疾,但既然与我们老两口结下缘,我们就得对她负责!”
2000年9月,8岁的大增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来到通化市佐安小学读书。奶奶还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张森。张森上学以后更加懂事了,每天早晨起得很早,给爷爷奶奶打好洗脸水,然后静静地在一边温习功课。小学毕业后,张森顺利地升入了通化市九中就读,老师和同学们特别关心她,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如今张森18岁了,今年以586分的成绩考入了通化市一高中。
独臂女孩>>
“爷爷、奶奶对我可好了”
“我两个儿子现在还在安徽,我感觉东北挺好的,不打算回去了,我们老两口只要能动弹,就会捡破烂卖钱,供张森读书,这孩子就是我俩的奔头。”罗贤兰说。
如今罗贤兰已经64岁,张玉德66岁了,由于收入有限,老两口平日的饭菜就是咸萝卜条和馒头,偶尔炒豆芽或者大头菜给张森改善生活。记者在罗贤兰家中看到,破旧的平房内堆满了捡来的废品,屋子中一个小板床,就是张森的“卧室”,没有学习桌,张森便趴在火炕上写作业。
张森对记者说:“要不是奶奶救我,我还能活吗?奶奶像‘妈妈’一样呵护我,我总想管奶奶叫‘妈妈’,可奶奶的孙子都比我大,奶奶不让叫。爷爷、奶奶对我可好了!我也没打算去找父母,我将来读大学时,就办助学贷款,不用爷爷、奶奶操心了。等我工作了,我就买个大房子,让爷爷奶奶和我一块住。”
理想>>
将来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谈及理想和志向时,张森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想考公务员,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18岁的张森不会上网,不会聊QQ,连手机也不会使用。放学后,她便帮奶奶洗衣服、切菜、做饭。记者看到,张森将洗好的黄瓜放在面板上,左肩处用毛巾顶住黄瓜,防止滚动,然后右手持菜刀麻利地切着黄瓜片。“刚开始学切土豆丝时,都切筷子那么粗,后来她总练习,现在切得又细又快了。”奶奶笑着说。
目前,在通化市残联的帮助下,张森办理了低保,每个月有200多元的低保金,并将户口落到了通化市。
(沛月 记者 王耀辉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