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沪“内环第一摊”难治理 城管小贩上演猫鼠游戏

来源:东方网
2011年07月14日10:26

  据《劳动报》报道,每天的21时30分之前,从东新路武宁路至武宁路中山北路,近1公里路段上的“主角”是城管;21时30分之后,“主角”就成为千余无证小贩。衣服、饰品、碟片、小吃、工艺品、袜子……整条人行道被挤占,连十字路口都不会放过,由此造成的拥堵和扰民现象时有发生。

  这里,被周边居民冠以“内环第一摊”的称号。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各方人群的利益诉求,矛盾纠葛在这一公里内盘根错节,彼此对立又互相依附。而武宁路地摊的症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对流动摊贩的管理难处。到现在,申城仍然没有一部针对城市设摊管理的法律法规。

  摊贩众生相:为发财为生计

  路灯下,“四眼”悠闲地抽着烟,眼睛瞄着街对面那辆蓝白色的城管执勤车辆。时钟指向21时30分,那辆车驶去,“四眼”手脚麻利地从电瓶车上卸下一个大包裹,往人行道上一甩,一个地摊诞生了。“四眼”只是武宁路地摊上千商户中的一位“后来者”。

  “老资格多了去了,十几年以上的比比皆是。”他说。5年前,被城管“赶得没办法”的他,慕名来到这里,一位“老乡”腾出半个铺位,“四眼”从此扎根于此。这里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谁都知道自己的“坐标”,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每一平方米属于谁,早已“内定”,甚至互相形成默契:卖同类商品的会彼此错开,省得招惹不必要麻烦。

  武宁路地摊,是摊贩眼中中心城区难得的“聚宝盆”,有着别处难以企及的商业优势。作为交通要道的武宁路带来了旺盛人流,附近的老西宫、新西宫聚集了大批潮男潮女,扎堆的餐饮和会所娱乐设施更为夜市提供了足够顾客,更重要的是,武宁路背后的棚户区成了他们相对安全的驻扎点和避风港。

  正因如此,从21时30分起到凌晨2时多,武宁路地摊的“GDP”相当可观。虽然这里经营的不过是廉价服装、粗糙饰品、假冒香水、盗版碟片,但一部分人确实从中发了财。

  “很多人一个月能赚2至3万元,不稀奇。”一位倒卖打火机的小贩告诉记者,一些势力强的家族摊贩能有3至5个摊位,经营批发生意,收入之丰让他们望尘莫及。

  但也有一些人靠着一个小摊维持生计。“四眼”透露,倒腾外贸服装的一户人家,丈夫生了血液病,每周要做两次血透,一个月医疗费就要4000多元,加上子女读书,家里压力极大。街道虽然给他安排了工作,但2000多元的收入实在杯水车薪,最后夫妻俩一商量,还是做了无证摊贩。

  最不可思议的,居然还有外国人在这里“练摊”。来自津巴布韦的大妈索菲席地而坐,面前的白布上放着些非洲风格的木头雕刻和摆件,号称“全部来自非洲,用手工制作”。每当有人拿起货物询价时,她总能非常老练地拿出计算器,打出一串数字,口中叨叨着“很便宜!”如果发现买家摇头放下货物,索菲又会飞快地打上一串相对较低的数字,看上去深谙国内交易之道。

  有证者抱怨:抢生意存隐患

  “你看看,乱成什么样子。”指着外面的摊贩,武宁新村的居民王寿康愤愤地说。

  对于武宁路地摊夜夜喧嚣,不少附近的居民和商户们非常反感。由于纷乱及摊贩堵塞街道,已严重影响到沿街商户和居民的正常经营与合法利益,甚至危害到银行、学校、邮局等正常运行。

  关于武宁路地摊的投诉早已有之,2008年时,新西宫300多名业主、武宁路沿街商户,包括两家银行、学校等联名向上海市政府信访办投诉,要求取缔夜市,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后,普陀区城管部门一度加大了整治力度,武宁路终于回归久违了的清静。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摊贩再度返潮。

  “这不是抢生意吗?”新西宫内,一位服装批发商说道。在她和附近的商户看来,武宁路地摊销售的服饰、饰品直接与经营户发生冲突。“他们没管理费成本,价钱自然开得低,不少客户都从我们这里驳样,甚至试穿,最后跑到地摊上去买东西。”

  记者了解到,以新西宫为例,单个商铺月租金最少在5000元左右,高的达到1.2万元一月。在这种压力之下,商户成本自然无法降低。一件普通女装,在新西宫的价格往往在78-98元,地摊上却只需28-48元就可以拿到手。

  武宁新村的沿街住户最为抵触的则是地摊带来的噪音、光污染和占道。“天天晚上吵得不得了,怎么睡得着?”更让王寿康担心的是,一旦发生火灾等隐患,恐怕会“火烧连营”。

  但是,喜爱地摊的同样不在少数。就在武宁新村内,同样有不少居民认为地摊货便宜、又能自由选择,没什么不好。

  “这些商贩大多数还是很客气的,阿姨叔叔的叫,东西打折也爽快。”一位居民认为,逛逛夜市,买点小东西,既实惠又消磨时间,挺不错。“只要管理好,未必一定要取缔。”

  管理者倒苦水:整治着无奈着

  令人惊叹的是,武宁路地摊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据长寿街道城市管理科介绍,当时街道为促进就业、搞活经济,曾经在东新路试点开设灯光夜市,解决了辖区部分人员就业难问题,一度受到市民欢迎。但随后的发展令人意想不到,“灯光夜市”逐步变为无证摊贩的聚集地。

  30年来,普陀区长寿街道、城管大队、公安等部门对武宁路地摊展开了不计其数的整治活动,收效甚微,每次“退潮”之后总会引来更大一波“潮起”。

  其中,不乏暴力和流血。2009年时,在一次联合行动中,多位“迷彩服”与摊贩为扣留物品发生肢体冲突,4人被打伤,随后城管车辆遭摊贩围攻。这起事件被曝光,最终以有关部门撤销了带队者职务,学习整顿和经济赔偿了结。

  “很多人总是说,你们为什么不管。可是一个管字有多难?”长寿街道城市管理科副科长徐卫华告诉记者,为了让摊贩尽可能不扰民,他们的执法时间已经从原先20时起不断延长,只到现在的21时30分,“24小时值勤,没有那么多人手。”

  负责该地块管理的普陀区城管监察大队一分队黄副队长掰着手指算道,分队总共才37人,其中3位有重大疾病、2位是内勤,去除每天岗亭值班的6个人,剩下的加一块才26人,再分成早班和午班,每个班次机动在岗人员13人,仅靠这点人马去维持近4.2平方公里的区域监管,难。

  那么,为何不设立相关疏导点,将无证摊贩“引流”出去呢?徐卫华苦笑着表示,长寿街道地块可谓寸土寸金,新西宫附近更是早已利用至极,想在这附近找到一个空白区域设立疏导点,几乎不可能。“要是远离此地,那摊贩们没了商圈带来的生意,谁肯去?”

  城管下班,城市管理不能下班

  破解顽症还需制度创新

  "人海战术"和制度创新

  市容市貌问题突出的武宁路东新路地摊,30年来政府部门对其束手无策,让人不免困惑。"城管下班,城市管理怎能下班",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表达了这样的呼声。

  据统计,乱设摊位居市民投诉前十项内容的首位,占投诉总量的36%。去年,本市共受理设摊污染投诉达到33299件。

  从表面看,"人手紧张"是个问题。目前,沪上拥有执法证的城管执法人员只有6400多名,管辖面积达到63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人要管1平方公里,每分每秒管到位、盯到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城管冲、摊贩跑,前脚走、后脚来,城管一下班,小贩就出动的情况屡见不鲜。

  显然,城市设摊管理不能靠"人海战术",关键是在管理制度建设上迈出可贵步伐。

  然而,大上海在城市设摊管理的法规上,尴尬地面对着一个空白点。早在2007年时,本市就曾酝酿《城市设摊导则》,但至今仍没有新进展。对此,有专家指出,上海目前急需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和细则,这才是解决武宁路地摊顽症的最佳"良药"。

  一张绿地毯的启示

  一张2平方米大小的绿地毯一铺,小推车就成了街道"便民点"。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四平路社区内拥有这块绿地毯的一共有21位摊主,遍布区域内12条二级道路。

  据城管五分队副队长姚呻林介绍,该队从长期以来对乱设摊的整治中发现,一些修车、修伞、修鞋、修拉链等摊点确实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如果用"一刀切"的模式简单地一概取缔,反而容易引发矛盾。为此,在对辖区内的设摊情况进行梳理排摸后,五分队决定给每个便民摊配发一块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的绿地毯。这样一来,修车的油污脏水也不会随意流洒、废弃的垃圾也不会到处乱扔,待到收摊时一并连着毯子裹走。同时,城管队员每天还会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巡查,督促摊主在规定区域内规范经营。

  而在浦东,擅自占道销售瓜果的果农实行"首违免罚",即第一次违章只教育不处罚,并引导他们到疏导点销售。为了保障果农利益,相关镇政府还降低准入门槛,只要属于自产自销且在本镇承包种地的,都可以登记到疏导点设摊销售。

  本市各区县基层单位,在摊贩管理上"自发积累"的点滴经验,十分可贵。但是如何对这些零星的探索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其上升为较为完整的、系统的"治理办法",是当务之急。

  急需出台相关细则

  "放任自流和严加管制都不是管理地摊的好办法。"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黄文芳副教授认为,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对设摊"酌情而定",尊重各方利益。

  不少基层管理者提出,可以在不扰民的地区,集中划出区域,以较低的管理费吸引流动摊贩入驻。建立摊位准入、评价、退出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尝试给摊贩建立登记制度,这些临时集市定期开放,实行有效管理。摊位中,小部分可以拿出由政府部门安排给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其余部分则以摇号法予以分配,摊位每年由附近居民、主管部门和摊贩三者共同评分,低于标准则淘汰,高于标准则保留……

  对此,黄文芳副教授表示认可,摊贩不是"洪水猛兽",只要管理得当,地摊也能带来正面效应:提升城市活力、展现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多样化,并且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效率,解决就业,方便市民生活。

  关键要"下决心"、"下功夫"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市设摊问题会长期存在,所以用临时性心态和拖延时间的思维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必须面对现实,正面破解,寻求长效机制。

  刚刚闭幕的九届市委十五次全会要求,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要认清形势、认清使命,狠下决心、狠下功夫,努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闯出新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0年里,武宁路东新路慢慢成为无证摊贩的聚集地,如何终结城管和小贩之间的"猫鼠游戏",如何让沿街居民、商户满意,这需要社会各方付出共同努力。

  他山之石

  香港

  给予补偿鼓励领牌

  庙街、女人街、波鞋街……这些特色集市不仅没有成为香港的累赘,反而变身旅游景点。

  香港采取疏导措施,颁发牌照将小贩纳入法制轨道。任何人都可以公开竞投租用经营,无牌经营则为违法。另外,香港还在若干地区设立了流动小贩经营专区。流动牌照为数甚少,经营专区往往设在车辆禁止通行的地方,不妨碍交通,不滋扰市民。

  如果街头固定摊贩愿意放弃执照,将得到一次性补助6万港币,对于流动叫卖摊贩,政府也通过补偿措施鼓励他们自愿放弃执照,这些包括一次性补偿和给予固定室内市场摊位等。为了加强沟通,香港还允许持牌小贩成立行业协会。协会主动监管并举报无牌小贩,保障经营秩序。管理部门常就有关问题与协会谈判,协商解决问题,促进小贩实现行业自律。有了这个"缓冲区",政府管理成本和伤亡事件大大降低。

  新加坡

  小贩统一迁入中心

  上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开始推行街边小贩迁徙计划,建设小贩中心,以优惠津贴接收街边小贩。比如,市场价格600元的摊位费,政府会以200元左右价格出租,这一政策实施了20年。到1986年,新加坡政府已投资建立141座小贩中心,完成了迁移计划,使流动食品摊贩纳入政府集中、有序、规范的统一管理之中。

  食品摊贩由新加坡环境发展部下属小贩局负责统一管理。新加坡每年对所有食品摊贩的清洁管理、食物卫生、个人卫生等按等级优、良、中、差四级进行评估,对"中"、"差"的业主,将成为下一年度卫生监督检查的重点单位,按照《环境公共卫生(食物卫生)条例》对违法行为进行罚款、记分、暂时吊证、永久吊证等处罚。

  巴黎

  跳蚤市场定期举办

  巴黎的跳蚤市场有百年历史,开始也经历过脏、乱、差。管理方法是,将市区接近环城路的各个城门附近街道,在一周内分别辟为举办跳蚤市场的地点,相关交通管制提前公布,并成为一项制度。定时、定地、轮流举办,可避免商贩到处乱跑,也可方便市民逛此类市场。

  纽约

  签发许可证才能卖

  纽约有1.2万多名有执照的街头小贩,生意从卖早餐、水果、小工艺品,到街头画人像,多种多样。小商贩都需要提前向住地或经营地市政府提出申请,由市政府签发"许可证"才可以出卖物品。摊贩的车辆和摊位一般都有序排在人行道边上或广场四周,而且装饰得色彩亮丽,外形整洁。一旦有了垃圾,经营者会马上用大塑料袋收集,或堆在角落,或送到街角边的大垃圾箱里去。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