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流浪人员常年滞留救助站 亲情缺失有家难回(图)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2011年07月21日08:13
工作人员上街头救助
工作人员上街头救助

孩子们在救助站受到细心的照顾(资料图片)
孩子们在救助站受到细心的照顾(资料图片)

被救助人员在救助站接受身体检查
被救助人员在救助站接受身体检查

  提要

  对大多数人而言,救助站本应是服务流动困难群体的一个救助机构,目的是帮助遇到临时性困难的人员回家。但截至昨日,在武汉救助站,有246名流浪人员长期以救助站为家,而不愿意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中;他们当中,有的滞留时间长达两三年。他们为什么留在救助站?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们的家人又在哪里?

  屡遭父亲毒打 十余岁儿童成“流浪控”

  3月15日,武汉救助管理站武昌救助点救助了一名12岁的女孩。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查询时,该女孩除了说自己叫张梨、不愿回家外,一直低头沉默。

  经过近2个小时的劝导和查询,查询室的工作人员终于隐约了解到,该女孩真名叫张子欢(化名),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最近父母正在闹离婚,并打算分别抚养哥哥和姐姐。郁闷的张子欢于是离家出走,并表示:“再也不回家了。”由于她拒不透露地址,救助管理站一时无法送其回家,等待其开口吐露实情的一天。

  14岁的慧慧也是如此。5月6日,家住武汉的慧慧离家出走后,被送到救助站。13天里,她拒不透露家里电话及真实情况,只说自己是甘肃人,经查询慧慧的户籍确实在甘肃。就在救助站准备护送慧慧回甘肃时,慧慧的父亲得到消息赶到救助站,接走了慧慧。

  据了解,因父母离婚、家庭变故等离家出走的流浪未成年人,近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由于不愿回家,他们往往编造假姓名、地址、经历等,需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查询。在开口吐露家庭地址、愿意回家之前,这些人往往滞留在救助管理站。

  采访中,武汉救助站办公室副主任刘勇对记者说,汉口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从小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邻居告到他父亲那里去,父亲对他就是一顿毒打。每次挨打后,他就偷跑出来流浪,被人送到救助站,工作人员根据线索将他送回家。可没过几天,他又回到救助站。原来,孩子的父亲对他又进行毒打,他又跑了出来,这样的情形反复了三次。

  不知来自何方 残疾人只能梦回故乡

  2月28日,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武昌的王东(化名)一边递上一封感谢信,一边不停地道谢。

  原来,2月22日,王东90岁的母亲王余氏,在汉口王家巷附近走失,后被民权派出所送到救助管理站救助。入站后,工作人员为老人洗了个热水澡,并换上了干净衣服,悉心照料。

  查询时,老人只记得沙洋七里湖这个地名,其他的都说不清楚。七里湖位于沙洋、钟祥、天门交界处,地域范围不小,且行政关系复杂,即使老人的家真在该地,找起来也很困难,但除此之外又没有其他线索。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次日一大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带着老人来到七里湖,在当地公安部门帮助下,根据老人的零碎记忆,终于找到了老人回家的线索。

  像王余氏这样能幸运找到家的人是少数,对于患有聋哑、智障、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疾病的人来说,大多数时候,家只能藏在他们心中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或某个模糊的记忆片段中,魂牵梦绕却始终无法出口。

  3月26日,一名约20岁的男青年,在救助管理站门口流浪,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发现无法与其交流,怀疑他是患有智力障碍的聋哑人。随后,工作人员将男子带到站内救助,在帮他洗澡换衣时,发现其衣服口袋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先天性聋哑,家住在乡下,四岁死了妈,爸爸抚养大;爸爸年岁高,实在没办法,拜托贵君子,伸手搭救他,或送福利院”。经过几番查询,始终无法找到该男青年的具体地址和亲人。

  无奈,这名男青年至今只能仍呆在救助站里。

  流浪88年 百岁老人终老他乡

  而对于今年103岁的老人明修而言,十多岁外出四处流浪、四海为家,家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明修是今年春运期间,武汉市救助站在武昌火车站“捡”回来的。当时,他就躺在武昌火车站设立的农民工援助点里,身患重病。救助站迅速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救助站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到医院陪护老人,并经常询问老人的家庭信息,以期帮助老人尽快回家。

  待老人病情稳定后,工作人员从其口中了解到,老人名叫明修,1908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东乡,今年已经103岁了,1923年起老人离家外出四处流浪,至今没回过家。但救助站通过全国户籍网及中山当地派出所、民政部门都没能核实老人身份信息。

  2月18日,中山市民政局来汉对明修老人身份进行甄别,只能初步判断老人口音是中山客家话,所说的地名曾经有过(现已改名),老人的户籍仍不能确定。

  明修也曾提出,待自己身体好转后将自行回家。但由于患急性左心衰、肺炎、桥脑梗阻、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老人一直在医院治疗,由于年纪大且身体虚弱,救助站不能让其自行离站。又因老人的户籍无法确定,按照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也无法护送老人回中山。

  3月16日,明修老人因心脏病突发,在医院病逝。该医院吴院长表示,救助站尽可能做到了临终关怀,老人走得很安详。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之上,户籍是受助人员回家的一个重要依据。即使房屋、亲人已不在,但只要有户籍,就能回户籍所在地的“家”。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既找不到地址,又没有户籍的受助人员,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局面。救助站在对这类人群实施救助返乡时,也面临种种困局。

  亲情多冷漠 可怜老汉有家难回

  有这样一群人,由于患病、年老、残疾等身体原因,即使救助站千辛万苦帮他们联系到家人,但其家人以各种借口不予接收,或者干脆不予理睬。救助站也不能让这些人自行离站。这样一来,这些人只能暂时滞留在救助站,家住汉阳某汽修厂的武华(化名)就是一个典型。

  3月2日,武汉市十一医院送一名重病垂危老人到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经查询,该老人名叫武华,为黄陂武湖人,随女儿武莉(化名)暂住在汉阳某汽修厂。因为老人中风,其女先后多次将老人遗弃在外,并打电话假称热心市民报警求助。

  救助管理站费尽周折才查清了老人的情况,并护送老人返家。起先,武莉不肯承认,后以家庭困难为由拒不接收,经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反复劝说及当地派出所介入,她才勉强接收。这一次,救助管理站却无法找到武莉,救助管理站与民警“蹲点”了几天,才守到她,但她明确表示不能接回父亲,待父亲去世后会来救助站办理手续。不久,老人便因病重医治无效在救助站抱憾离世。

  这些不被家人接纳的老年人或病人,尽管是如此渴望回家,渴望与亲人团聚,却因为亲情的冷漠,而不得不滞留在救助管理站,甚至孤独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13日,武汉救助站派工作人员到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与该院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查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核实了13名流浪精神病人的家庭地址。昨日上午,救助站派专人专车,将其中的5名精神病人护送返乡,其余的8名病人,也将陆续安排护送。

  武汉救助站站长易明友对记者说:“根据法规,临时救助最长不超过10天,但是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如果滞留时间过长,人数过多,会占用大量有限的救助资源。最后,长期滞留救助站的人员,只得安置到儿童福利院或者其它的公办福利院里。也希望社会各界关爱困难的流浪人员,帮他们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家。”

  面对“年轻老赖”救助站也无奈

  随着救助管理政策的进一步人性化,救助条件的进一步提高,催生了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批年轻力壮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困难群众的名义,隔三岔五地到救助站求助,多的时候一年有数十次,而且一住就不走,最长的甚至达到半年之久。

  今年25岁的张平(化名)就是典型的一例。

  张平来自湖北荆州,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以流动困难群众的名义,共来救助站求助近30次,而且进站后就一住不走;去年最长的一次住了半年。直到工作人员催得他不得不走时,才勉强离去,但隔不了多久,他又来求助了……对此,救助站也很无奈。

  楚天金报记者 戴辉 通讯员 刘路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