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一岁幼儿吞下7厘米钢叉 误吞异物不宜催吐(图)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许沁
2011年07月22日16:01
 

图为被吞入的蛋糕钢叉及其在体内的位置
图为被吞入的蛋糕钢叉及其在体内的位置

  近日,一名年仅一岁的幼童因误吞一枚吃蛋糕用的钢叉,被紧急送往儿科医院。在消化科胃镜室,医务人员成功为幼童钳取出误吞入胃的钢叉。钢叉长达7厘米,叉身直径3毫米,尾端最粗直径达到7毫米,且前端还有两个尖尖。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儿科医院并不少见。据统计,自儿科医院开展胃镜下取异物以来,已陆续取出300多件食管或胃内异物,年龄最小者仅5个月,最大者9岁,误吞异物者多为婴幼儿。针对儿童误吞异物事件屡屡发生,专家提醒家长,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要加强对儿童的照看。

  胃镜下“圈”出7厘米长钢叉

  7月19日上午,儿科医院胃镜室电话铃急促响起,外科医生发出求救。原来,在外科病房昨晚收治了闵行区一名小病人,年仅16个月,在玩耍时误吞一枚钢叉。外科医生希望消化科胃镜室医护人员能帮助钳取,否则这名患儿就要接受外科开刀手术。

  一边是极难钳取的钢叉,一边是焦急万分泣不成声的患儿父母……在迅速分析情况并和家长沟通后,医生们做出决定:先通过胃镜进入胃内了解钢叉位置,并查看胃体和食道有无受损,随后根据情况尽量钳取出钢叉。随着胃镜慢慢进入,一枚钢叉赫然横卧在胃体内。还好,食道和胃内都没有明显受损。

  医护人员决定先用异物钳夹取前端,然后利用重力作用,使钢叉悬垂后取出。在医生和护士的娴熟配合下,异物钳成功钳夹住了钢叉前端,轻轻一拉,钢叉悬垂起来,慢慢地,钢叉随胃镜由胃体进入食道贲门,进入食道上段,但就在这一刻,由于钢叉过长又没有弯度,加之异物钳夹力有限,异物卡在食道口,又掉了下去……为使患儿避免承受一刀之苦,医护人员决定改变钳取方案,改用圈套器,计划圈住钢叉后取出。多次配合后,终于圈住钢叉尾端,但由于重力作用钢叉处于横位,横在食道下端无法拉出,强行操作只能对患儿造成损伤。医生又改变策略,使圈套器逐渐移到钢叉前端,紧紧圈住后拉起钢叉使之悬垂,慢慢地拉出胃镜和圈套器。这枚长达7厘米的“闯祸钢叉”终于被取出来了!

  1至2岁婴幼儿最易误吞异物

  类似的意外事件在儿科医院并不少见。 2008年暑期,一个名叫小宇(化名)的8岁男孩在家玩耍时,不慎将一枚长达3厘米的铁钉吞到了肚里。还曾有一名10月龄的男孩,竟然误吞了一枚4厘米长、1厘米宽的7号电池。

  据儿科医院统计,该院自1998年起开展胃镜下取异物以来,已陆续取出300多件食管或胃内异物,年龄最小的5个月,最大的9岁。一般而言,误吞异物者多为1至2岁的婴幼儿,但也有稍大一些的孩子。其中70%是胃内异物,24%是食管异物,6%为肠道异物。在异物中,最多的是5角或一元硬币,占80%之多,其次是纽扣电池,还有金耳环、金戒指、棋子、玻璃球、玩具小零件、发夹、护身符、钥匙,甚至小钉子、大头针等,五花八门。

  据儿科医院消化科主任黄瑛分析说,钉子、发夹和大头针等异物,胃镜下取出难度大、风险大;光滑的玻璃球、普通电池等异物,胃镜下钳取也很困难,因为普通异物钳无法钳住异物,必须借助特别工具才能取出。对于较小的消化道异物,如果已进入十二指肠,且是无毒钝器,不一定马上取出,可让它自然排出。

  误吞大头针不能刻意催吐

  针对儿童误吞异物事件屡屡发生,黄瑛主任提醒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照看,连一些大孩子都可能在玩耍时无意将硬币等异物吞入,因此有必要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儿童意外伤害。

  当家长发现小孩误吞异物后,只要当时没有呛咳、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缺氧表现,不必过分紧张,不必刻意催吐,以防异物误吸入气管,尤其是小年龄儿童。如果误吞钉子、大头针等异物,不能刻意导泻,因为导泻刺激肠蠕动后,尖锐的异物很可能钩到肠壁,甚至诱发肠穿孔。如果发生这些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晚报记者 许沁 报道
(责任编辑:UN01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