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临汾7月25日电 题:1333官员被安全问责 原“世界污染之最”山西临汾现转型曙光
作者 任丽娜
“世界污染之最”、“襄汾溃坝”、“黑砖窑”,一系列震惊国内外的敏感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使山西省临汾市一度处于“风暴”的中心,舆论的“漩涡”。临汾在外界的印象中被当作“矿难频发区、污染重灾区、腐败多发区”。
2009年4月8日,谢海临危受命接任临汾市委书记一职,结束了临汾200天无市委书记的日子,与市长罗清宇搭班子主政临汾。
如今3年已过,7月21—24日,中新网记者走进临汾观察这座城市,动荡的临汾在新一届主政者的领导下,发生了城市“核裂变”,实现了再造。
时下,甩掉“污染黑帽”的临汾已“天蓝水清”,安全生产状况在2010年达到临汾建市10年来最好水平,更重要的是临汾经济已融冰回暖,“终于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起跑”,初现转型曙光。
重拳治吏 1333名官员被问责 临汾官员称“往事不堪回首”。
据临汾市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2002年到2008年,连续7年发生10人以上煤矿事故10起,死亡318人,特别是2008年“9.8”襄汾溃坝事故死亡277人,震惊世界。
“9.8”溃坝事故之后,不少官员折戟于“问责制”的铁律之下,在“晋官难当”的悲情中,山西迎来新任省长王君,临汾市委、市政府也迎来了新的执政者。
下井当过矿工,谙熟煤炭产运销各个环节的临汾市委书记谢海,上任伊始,便整肃干部作风。他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坚强保障。”
临汾市委建立了常委会工作通报制度,完善了重大事项、重要工作报告制度。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实行管工作、管队伍、管安全、管廉政、管信访“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临汾重拳治吏。据统计,2007年以来,因事故问责以及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临汾市受到处分的干部共有1333人,县处级以上干部39人,其中包括1名市委常委、2名副市长、3名县委书记,1名县长。
临汾严惩腐败。2010年临汾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结案985件,处分994官员。反腐倡廉民意测评由2008年的倒数第1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
在干部作风建设上,临汾开展了以“治懒、治软、治散、治贪”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整治,对91名违纪官员进行了处理。
与此同时,临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上实行的“两推两考两票决”(在推荐上进行各单位初始推荐和市级领导遴选推荐,在考察上进行测述考察和任职考察,在决策上进行市委常委会议差额票决和市委全委会议差额票决)办法,被山西省委组织部评比推介为全省2009年度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并受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批示和充分肯定。
2010年临汾共调整县处级干部263名,在2011年市县乡三级集中换届中,临汾于日前已圆满完成了县乡换届。
数据显示,官员与民众对临汾市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10年满意度比2009年提高2.6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4.77个百分点,满意度评议连续3年实现正增长。
煤矿两年未发生3人以上安全事故 临汾官场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安全生产对于临汾而言不是“切肤之痛”而是“切腹之痛”,“挖心之苦”。
如何修建一条将乌金宝藏从地下安全运出的通道,成为临汾市新一届执政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关乎全市乃至山西全省的稳定大局。”
谢海称,临汾市切实强化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参与制定,临汾市深入开展“风暴”、“利剑”、“春雷”行动,全面加强地方监管矿井的安全检查,严厉打击私挖滥采和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截至2010年,炸毁非法坑口196个,关闭非法生产企业267家。
在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的同时,临汾市强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谢海、罗清宇亲自挂帅。此外,临汾市人大出台相关地方法规推进整合,在全省尚属首例。
谢海在临汾下乡很“诡秘”,手里拿着在“关、停”之列的煤矿分布图四处“偷查”,看坑口封了没有,看电断了没有,看是真关,还是假关?一旦发现问题,就会通知县、乡干部到场,现场解决问题。
罗清宇不打招呼,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下到古县欣源煤矿300米井下突查安全。
临汾市安监局局长王延峰对中新网记者表示,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临汾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该市所监管的74座煤矿已杜绝了死亡3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2010年成为临汾建市10年来安全生产状况最好的一年。
据临汾市煤炭局总工程师王海青介绍,临汾市矿井数量由392座减少到129座,生产能力由8976万吨/年提高到10746万吨/年,形成7家千万吨级煤炭企业,煤炭产业正走上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轨道,安全生产实现明显好转。
但安全问题须常抓不懈。王延峰说,为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临汾市拟投资3.3亿元人民币,正加快筹建“临汾市安全生产职业技术学校”,将招工变招生,改变以往农民放下“锄头”拿上“榔头”当矿工的局面。
上述人士表示,学校突出社会化办学、公司化经营、定点培养,开办煤矿、焦化、冶炼、化工、机械、建材等各类专业技能学习,为企业培养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标准的技术工人,有效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率。
据悉,此类学校在山西全省尚属首家,在全国也寥寥无几。
空气质量从倒数第1到正数29 曾被美媒体评为“世界污染之最”、“中国污染第一城”的临汾,环保问题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是并列的,临汾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如今,甩掉“污染黑帽”的临汾已“天蓝水清”,让城市发生了“核裂变”效应。
此间从大运高速公路进入临汾市区,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下,汾河公园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渔歌泛舟;崭新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高耸入云;锣鼓大桥、彩虹桥、平阳大桥等5座大桥横跨汾河,气势壮观;新建的古城遗址公园曲径通幽,秀丽怡人……
上述景象被临汾美其名曰“一川清水、两岸锦绣、城市绿肺、临汾客厅”,据中新网记者了解,其汾河生态整治工程的背后推手是谢海。
在阳泉任市委书记的谢海因环保成绩突出,被外界称为“环保书记”,上任临汾后看到昔日“汾河流水哗啦啦”变成“汾河臭水哗啦啦”,他称“心情十分沉重。”谢海到临汾任职见到的第一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便是环保局局长,地点不是在办公室、会议室,而是在汾河大桥上。
2009年5月20日,临汾市斥资14.9亿元,着力打造汾河临汾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6倍,现已向市民全面开放。
数据显示,2010年,临汾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其中一级天数达到99天。而2000年,临汾二级天只有14天,这意味着当时临汾人一年中只有14天才能见到蓝天白云。
临汾民众喜欢用“以前出门戴口罩,现在阳光刺眼戴墨镜”来比较当地环境的巨变。
目前,临汾空气质量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由2005年的倒数第1上升到正数第29位。
但临汾污染严重的形象深入人心,国内外对临汾误解甚深。境外一些媒体拿出过去的数据来评判今天的新临汾,国内媒体也随之跟风炒作。
面对外界对临汾的误读,谢海认为只有再继续奋力打好环保硬仗,才有可能改变外界对临汾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罗清宇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可以来临汾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么,我相信肯定会改变以前的看法。”
2011年3月31日,来临汾参加“百公里汾河新型工业城镇走廊”规划建设的世界知名的美国HGA建筑设计公司副总裁丹尼尔·詹姆斯·波拉切克和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约翰,对临汾环境建设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Miracle(奇迹)、Sur-prised(惊讶)、Incredible(难以置信)。波拉切克更是直言:“这里的环境和我的家乡明尼苏达州阿布勒斯市没有什么两样,阳光是一样的明媚。”
“临汾终于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起跑”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年中经济成绩单”:2011年上半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0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2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2.86亿元,同比增长31.9%,超额完成“双过半”任务。
而在2009年,临汾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叠加影响,全市所有煤矿和非煤矿山全部停产整顿,工业链条几乎全部中断,全市经济增速处于山西末位,跌至17年来最低水平。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开展 “项目建设年”活动,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大项目4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投资总量高于以往三个“五年计划”总和。
数据显示,临汾经济先后出现三个重大“拐点”:2009年6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实现正增长;2009年第4季度开始,GDP同比实现正增长;2010年4月份开始,财政总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
临汾市政府称,将紧抓山西成为“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历史机遇,依托侯马方略物流保税中心,打造占地55平方公里的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园区。园区建成后,服务半径将拓展到300公里,辐射郑州、西安和太原三大城市,真正引领山西进入“港口时代”。
罗清宇表示,临汾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百公里汾河新型工业城镇走廊”,欲打造成中西部最具活力的新型工业示范区。今年,临汾市将首先启动洪洞至襄汾段的快速通道建设,正式拉开“走廊”大幕。
“疾风知劲草,岁寒识松柏。”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三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谢海同志具有很强的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他主持开展的具有创新性的一系列工作很得人心。”
2010年,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临汾调研时说,“临汾的元气基本恢复,士气得到重振,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正在到来。”
在刚刚结束的“通达杯转型跨越看临汾”记者团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谢海宣称,“通过2011年上半年的实践证明,如今,临汾已经在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轨道上终于起跑,临汾经济总量重夺全省第2名的位置。”(完)
(责任编辑:U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