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媒体深度报道 > 购物导报-影响力周刊最新

破解生猪领涨CPI之迷局

2011年07月29日14:01

  来源:购物导报·影响力周刊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的报道中言称,有人将CPI解释为ChinaPigIndex(中国猪肉指数),原本为消费者物价指数的CPI一下子就与猪肉挂上了钩,虽然是一种戏谑的称法,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猪肉价格在居民菜篮子商品价格中的老大地位

  本报记者 罗 懿

  天刚微亮,周康廉就起身为一天的买卖做准备了。凌晨5点,周康廉与妻子赶到了猪肉批发商铺里,熟稔地和批发商打了个招呼:“冯老板,今天发财啊,发价是好多?”“今天12块5,还是照样两头猪?”批发商老冯有些疲惫地回应,他刚从屠宰场赶回来。周康廉听完报价,咋舌不已,“又涨了啊?现在我们要不了两头猪,一头就成。”“啊!你们只要一头猪啊,这是今天第三次遇上少买猪的了。唉,这下惨了,这批发回来20头猪,不知道能全卖完不?”

  顺口应答了两句老冯的怨声载道,麻利地选猪交钱后,周康廉带着妻子马不停蹄地赶到成都东光综合农贸市场,他在这里摆摊卖猪肉已经6年了。整理好摊位,周康廉在旁边的小黑板上开始写今天的猪肉售价:五花肉每斤15元,精瘦肉每斤18元,排骨每斤17元。

  “现在我那些老主顾每次来买肉都抱怨说我怎么又涨价了,以前他们每次都是两三斤地买,现在全变成半斤一斤地买了。我也没办法了,进价本来就在涨,算上运输成本,我都快贴钱卖了,亏啊。”周康廉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东光农贸市场是附近最大的综合市场,人流量很大,以前他每天随随便便就能卖出去两头猪,现在一头猪都要守到晚上才能全部卖完,猪肉批发商的压力也很大,不敢随便大量进货,最近大家的日子都有点难熬。“现在人们都去买牛肉或者鸡鸭鱼了,还说我们猪肉卖这么贵,不知道要赚多少钱,谁知道我们其实都在亏着呢。”

  一头猪领跑CPI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这是统计局为规避数据泄露风险改变发布形式首次发布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26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6.6%。以猪肉价格上涨最多,为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21.4%。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上个月的表态,5月份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可见,6月份猪肉价格对CPI的贡献幅度继续增大,猪肉对CPI的贡献已超过20%。

  一头猪,就这样拱起了CPI?要是猪能说话,现在就要跳出来呐喊冤枉了。其实常年与“猪”打交道的基层工作者已经总结出这20年来猪肉市场的变化规律,几乎每隔3至4年,猪价就有一个高峰与低谷的轮回。2004年如此,2007年如此,现在是到了2011年。这样一个循环周期便是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如此反复。

  经济学家也认为猪肉涨价并不是一轮民生用品涨价的启动因素,反而是经济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价格变化,决定了粮食和猪肉等农产品的价格走势。这种影响范围囊括饲料、化肥等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引发养猪成本变动,从而造成猪肉价格狂飙。如今年以来生猪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玉米价格、人工与运费成本上涨浮动较大。去年还是均价2116元/吨的玉米今年已经上涨到了2426元/吨,而猪饲料的成分有70%来自玉米,玉米价格的攀升直接导致了肉价上涨。

  由此可以看出,在拱起CPI的一头猪背后,还有着更多更广的原材料、饲料、运输及用工成本上涨影响,仅仅依靠一头猪,那是怎么也无法带领CPI一路高歌猛进的。

  居民消费“猪”指数崛起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的报道中言称,有人将CPI解释为ChinaPigIndex(中国猪肉指数),原本为消费者物价指数的CPI一下子就与猪肉挂上了钩,虽然是一种戏谑的称法,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猪肉价格在居民菜篮子商品价格中的老大地位。

  尽管近年来有牛肉、鸡鸭鱼肉以及海产等肉类品种不断丰富我们的餐桌,老百姓对猪肉的依赖已经大大下降,但是此轮猪肉涨价格突飞猛进带动CPI飙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是最让人关注与忧虑的。

  CPI中的P本应是指居民消费总商品的物价,但现在仅是猪肉一样就能轻易拨动总商品物价的起伏,成为CPI的晴雨表,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安的潜在因素。粮食因其无可取代的基础性地位,占据影响CPI的重要因素之一无可厚非,但猪肉并不值得给予如此重要的地位。饲料加工、种猪养殖、生猪宰杀、猪肉深加工、猪肉运输、批发零售以及养猪科研,从饲料到生猪再到猪肉,这是一条完整并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而猪肉价格暴跌后暴涨,对产业链的健康循环发展没有一点好处,只能使得猪肉市场更加脆弱经不住风雨,最终伤害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事实证明,当老百姓感觉吃不起猪肉了,就会拒绝再去购买猪肉,那生猪养殖户及猪肉经销商距离破产也就不远了,而猪肉产业链的崩溃也近在咫尺。市场的正常运作除了经济学规律的潜在影响,政府宏观调控也是重要手段之一,要让产业链相关各方都能获得适当的利益才是最健康的市场发展。钱,得大家都赚到才是皆大欢喜,不然几家欢乐几家愁,只能使得市场环境愈发恶劣,给养猪户、经销商以及居民生活都带来冲击。

  谁都没赚到钱

  面对如此疯涨的猪肉价格,批发、零售一众经销商却都苦着脸说自己没赚到钱,那么涨起来的价钱跑到哪里去了?

  猪肉和粮食一样,从来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流,“粮猪安天下”的俗语众人皆知。而合格的猪肉要流进市场,经过了养殖、宰杀、加工、批发、零售等数个环节,也有一个此长彼消的行业规律。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时候,批发、零售商赚得比较多;当市场行情企稳或者走高的时候,从事养殖这一环节的养殖户就赚得比较多。

  按照目前的猪肉价格走势来看,在这一轮涨价中,生猪养殖户得到了实惠。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养殖户养殖每头猪有200元左右利润。情况好的能赚到一头猪超过500元的利润,养猪场的老板,一年下来能赚上百万元。

  但是,盛极则衰,好景也就是在当年。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陶一山把它归纳为,“农户养猪基本上赚两年亏一年”。今年猪价开始狂飙上涨,多数养殖户的第一反应是,“终于等到对往年低价卖猪的补偿了”。陶一山就一直致力于研究生猪业的“过山车怪圈”——2007至2008年猛涨一轮,2009至2010年跌至谷底,到了2011年又再次来势凶猛。在去年猪肉价格猛跌的时候,严重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不少人看看自家的猪圈,都琢磨着改行了,除了谷贱伤农,猪贱同样伤农。

  猪肉批发商老冯就为记者介绍说,2007年,他老家村里有不少人看到猪肉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国家又紧跟出台了扶植生猪养殖业的政策和相关财政补贴,于是跟风养起了猪,养了六七个月,母猪生了小猪,小猪也长大了,卖出去后一算账,赚了好几千元,愈加坚定村里人养猪的决心。然而接下去就没有那么愉快了,因为肉价开始一路狂跌了,而饲料的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到了2009年,当第二批小猪出栏时,不少人一分钱没赚到不说,还搭进去不少功夫,无奈之下,就有人开始陆续退出,能撑到2011年涨价的很少。

  这样算下来,养猪户今年赚到的钱,也仅仅是摊平了往两年受到的损失而已,这还不包括大量没能撑到今年猪肉涨价的养猪户。

  散户养殖缺乏活力

  2007至2008年,猪肉价格暴涨,被归咎于猪蓝耳病的爆发。疫病一向是养猪户的大敌,也由此使得不少人将猪肉价格与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挂钩,认为这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主因。但其实,疫病只是猪肉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造成猪肉紧缺的真正原因是供求关系变动释放出的价格信号。

  散养户是种猪养殖的主力成员,但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猪肉价格暴跌暴涨对他们伤害最大。山东省、吉林省、四川省和湖北省是我国的养猪大省,这四个省份的生猪存栏量几乎能占到我国总数的半壁江山。但是近两年来,这四个省的养猪量都出现了锐减,尤其是是散养户大量退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养猪不赚钱,在今年以前猪肉价格已经跌至最低点,养猪户的亏损相当大,散养户甚至是部分规模养殖户都失去了继续养猪的动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全部进行规模化养殖,虽然我国近几年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扩大,但还是不尽如人意。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的最大区别就是稳定性,农民养殖生猪,如果一二茬猪赚不到钱,就会选择不养,而规模化养殖计算业绩的周期在5年左右,不会因为一二茬猪没赚钱就减少养猪量。

  农户因养猪伤透了心,往往会选择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而工厂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前往城市。养猪户数量锐减,而坚守在农村继续养猪的人手不足意味着要用更高的薪酬聘请员工,也增加了养猪成本。人人都会算这本帐,投入的效果达不到预期,那么撤出就显得理所当然,于是猪肉价格就这么显得有价无市,一路上扬,但农户并没有在其中得到多大的利益。

  肉价软着落已成拐点

  7月15日,海南三亚市开始对市场供应限价猪肉,这释放出一个信号:猪肉的涨价已经在逐步控制中。这是政府出手对猪肉价格进行的调控干预,而一连串的数据也表明,猪肉价格正在实现平稳着陆。

  据中国商务部监测显示,7月11日至17日,中国规模以上生猪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比前一周上涨0.4%,涨幅缩小1.5个百分点,连续3周涨幅缩小。在重点监测的31个省(区、市)中,价格下降的有12个,比前一周增加8个。36个大中城市鲜猪肉批发价格为26.15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2%,涨幅缩小2.1个百分点,连续4周涨幅回落。

  目前猪肉的价格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历史最高价,有业内人士预测,由于在今年1至2月国内乳猪因疫病导致了大面积的死亡,生猪存栏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猪肉市场出现供给不足,因此猪肉价格出现暴涨,但随着7至8月猪肉供应链逐步恢复正常,猪肉价格会有所回落。

  “目前无论是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消费品价格涨幅逐渐趋稳,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从历史经验看,本轮物价上涨已经临近拐点。

  政府的工作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平衡猪肉价格,还需要对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铁雄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稳定农产品实行的部分策略,如国家补贴农产品生产、对农产品行业全面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对养猪业,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提供贴息贷款等。

  规模化养殖势在必行

  说到底,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达到鸡鸭鱼这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程度。这几年的鸡肉、鸡蛋价格一直相对平稳,很少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规模化养殖功不可没。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生猪存栏数为4.36亿头,同比下降4.15%。5月份生猪存栏量进一步下降至4.34亿头,比4月份减少了200万头。自今年初以来,生猪存栏量一直呈现下降态势,累计下降4.68%。

  但就在4亿头猪里,真正实行规模养殖的也不过60%左右,而这个“规模化”的标准仅仅是50头以上。不少农户是看着邻居的院子,看着市场上的猪肉价格,自己随意养上几头或是十几头猪,不仅没有科学管理,也没有规模经营。在两轮猪肉涨跌风暴中,养殖散户遭受的损失是最大的,而小规模的商业运作,使得农户对猪肉价格及其敏感,有时候甚至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大范围影响生猪养殖,这样让猪肉成为一再推高中国CPI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合理,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同时,生猪养殖未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也让国家宏观调控难以步步到位,对猪肉市场的掌控不足,使得猪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平价猪肉遥遥无期。

  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一条措施就是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今后视情况适当增加。对养殖户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继续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落实对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济民认为,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恢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有了这样一大笔投入,全国大面积实现规模化养殖,企稳猪肉价格的步伐就得到了提速,尽管这仍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