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央企反腐的前瞻性
除了从构建“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入手打造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框架外,央企还应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创新来增强反腐前瞻性
文/耿礼民
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近年来屡屡被置于社会的聚光灯下,从职工福利、公款消费、灾害事故到上缴利润比例、重大投资项目,动辄就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而且,经常的情况是,一出现央企的负面新闻,社会议论往往与垄断、国有资产流失、腐败等联系起来。
社会转型期的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保值增值,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面对新阶段新情况新舆情,国企不但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更要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瞻性,重塑国企特别是央企的社会形象。
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反腐倡廉工作,除了从构建“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入手打造科学的反腐倡廉制度框架外,还要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通过创新一些方式方法来增强反腐的前瞻性。
发挥“政治体检”的作用。“体检”的作用是健康预警,也是增强反腐前瞻性的有效途径。“体检”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展巡视工作也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如中国石化成立党组巡视组,已对54个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巡视,把贯彻民主集中制、选人用人、廉洁从业等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及时反馈巡视意见并督促整改,有力地促进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形成有自身特色、配套完整的“家规家法”。央企往往战线较长、控股参股公司众多,存在权力的“散”、“乱”分布导致不规范使用的现象。同时,各个央企的内部情况千差万别。因此,着力搭建以内控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形成了有自身特色、配套完整的“家规家法”,对预防腐败有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石化针对90个业务流程,整合优化了20大类67个内部控制矩阵,还先后制定了13项业务《监督办法》,明确了86个重点监督环节、215个监控点和96条“高压线”,使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了管理、进入了流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实现“上对下”、“下对上”的监督上下功夫。增强外部制衡力,是创新监督机制的重点,目的是努力克服“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现象。要在解决“下对上”的监督上下功夫,不断拓宽职工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深化监督内容,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形成有效制约。同时,要在强化“面对面”的监督上下功夫,强化事前监督、跟踪监督、制度监督,切实解决自我监督弱、事后监督难的问题。
从统筹企业内外部资源入手进行预防。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往往是腐败问题的多发部位,央企尤其要加强对采购、销售、基建、财务等关键业务的专业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监管效率,防止效益流失。要梳理关键业务、重点环节的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岗位配置,合理分配权限,形成相互制约,从源头上防止违纪违规问题发生。把各职能部门、各监督主体有效凝聚在一起,把治理商业贿赂、检企共建、查办信访举报案件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开辟新渠道、建立新机制、形成新动力。
运用现代理论和技术推进反腐倡廉科学化进程。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探索、推进反腐倡廉的方法途径,不断丰富和发展反腐倡廉建设内容。要运用财会审计技术、声像技术,努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过程控制的能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反腐倡廉建设空间、渠道,增强反腐倡廉的科技含量。如中国石化抓住对外经营活动这个重点,建立重点业务公开信息系统,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产品销售、资本运作等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发挥网上监督的特殊优势,以公开促民主、以公开促清廉、以公开促效益。
增强前瞻性,要坚持在发展企业、贡献国家中进行谋划。把企业反腐融入发展大局中,在服务企业发展上求主动,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要在保障企业发展上动真格,大力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公开决策,确保国家和企业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增强反腐前瞻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从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共同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地担负起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树立查实问题是成绩,澄清是非也是成绩的理念,把对干部的监督同信任干部、保护干部、激励干部结合起来。
增强反腐前瞻性,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各项工作,调整和优化惩防体系总体布局;统筹反腐倡廉战略性决策和阶段性工作部署,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各个方面一起动手、各个领域协调行动、各种手段配合运用的工作格局。□
(作者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