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代丽丽) 今天上午,记者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发现的灰烬、火塘等遗物为北京人用火增添了新的证据。而这次发掘的出土物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猿人遗址西剖面是周口店遗址的心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发掘队队长高星介绍说,本年度工作自2011年5月17日正式开始,主要对西剖面第四层的堆积物进行了保护性清理发掘。这一层位是前人记录中的“灰烬层”,或称“上文化层”,其间不仅有北京猿人用火证据的存留,亦有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大量出土。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对围绕北京猿人的诸多研究结论提出质疑,包括周口店第1地点并非可供古人类居住的洞穴,而是一个大型裂隙,对北京猿人而言,它非但不是“家园”,而是危机重重的陷阱;北京猿人没有猎获大型动物的能力,遗址中与人类伴生的动物或者掉进深坑陷阱的或者是被肉食猛兽猛禽带入的;很多时候,所谓的“猿人洞”其实是鬣狗之家,因为一些部位分布着成层的鬣狗粪便;北京猿人也没有用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作为用火证据的烧骨、烧石、灰烬可能是从洞外被水流冲入的,黑褐色的“灰烬”可能是野火造成或者是洞内腐植材料、鸟类、蝙蝠等的粪便自燃或氧化反应的结果;对“灰烬”所做的新的分析测试也没有发现树木燃烧所应该产生的植硅体及相应的钾等化学元素等。
在本轮的野外工作中,采用了包括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测绘等现代田野考古科技手段,致力于寻找重要和关键材料,并对出土标本进行了三维坐标与产状观测、记录。此外,在发掘与提取考古遗物的同时,还系统选取适合的、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高密度的沉积样品提取以供分析测试;对特殊、珍贵的测试样品(如用火遗存、纯度高的碳酸盐晶体等)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处置;对能够整块提取、搬运的代表性堆积,在做好位置和方向标记后也以套箱等方式运至研究中心以进行后期的室内清理。
截至目前,本年度的清理发掘任务已经完成过半,出土石制品近400件,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700余件以及大量啮齿类、鸟类动物化石,并发现灰烬、火塘等可能为古人类有控制用火及洞穴生活的遗物、遗迹。
新闻发布会后,记者乘坐电梯来到发掘现场。西剖面上方搭建了防雨、遮阳棚,考古队员们正在忙碌而小心翼翼地工作着。记者看到,面积不大的发掘现场被线绳分割出1×1米见方的整齐的考古探方,南侧若干探方露出红黄色、黑褐色的条带与遗迹,很像被火烧烤过的地面,考古工作者将在这里系统提取各种样品做相关的分析测试;北侧的几个探方位置稍高,考古队员正在做精耕细作式的发掘,将沙土层层剥离,将动物化石和石器精心剔出,将挖出的沙土进行过筛、水洗;而在东侧高耸的脚手架顶部的平台上,一位专业工作者正操作一台全站仪,将发掘现场揭露出的各种遗物与遗迹的精确位置做三维观测与记录。
据悉,这项发掘还将持续4至5年,向下延伸20米,并对遗址发现的可能的燃烧物做分析测试与模拟实验观察,多方面提取和验证古人类用火的证据,以解决北京猿人是否能够有控制地用火的长期争论。J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