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重庆求解世纪性难题 “共同富裕”路线图展开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8月12日09:07
重庆·朝天门
重庆·朝天门

  全民共富:重庆求解世纪性难题

  民生导向“共富”路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庆实践

  编者按

  7月20日,重庆召开市委全委会,以“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主题,提出鼓励百姓创业、激活农村土地和房屋价值、消除绝对贫困、调整收入分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承诺5年后,使全市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到2∶1,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4000多字的全委会决定,可谓条条是“干货”。“走民生路,念共富经”这个西部直辖市再次被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

  近几年来,地处西南内陆,基础条件薄弱,各方面资源有限的重庆,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不断突破创新,从建设“五个重庆”,到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再到“缩小三个差距”,重庆坚持用民生导向、共同富裕统揽发展。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转型路径,清晰可见。

  “增长协奏曲”背后的“民生经济学”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资源环境、经济结构等问题越来越凸显。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但是,转向哪里?如何转?怎样才能又好又快?这成为从东部开放前沿到西部后发省份面对的共同考题。

  一些地区主攻调结构,通过“腾笼换鸟”,逐步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有的省份从转换增长动力入手,以技术和创新驱动取代资源驱动,为发展赢得新空间。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可谓中国经济社会一个典型缩影。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有8万平方公里,超过京津沪面积总和;地区间差异巨大,都市经济圈接近东部发达水平,40个区县中却还有18个贫困县;产业结构偏“重”,汽摩、装备等传统制造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重庆转型发展并不容易。怎么办?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这两年我们坚持走一条民生导向的发展路子,抓民生、促共富,不仅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也势头强劲。薄熙来说,政府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就越能改善发展环境,刺激居民消费,发展的后劲就越足。

  从2008年7月起,以“五个重庆”建设为先导,重庆民生导向的转型路径日见明晰。

  “森林重庆”,3年造林1298万亩;“畅通重庆”,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群众出行方便;“平安重庆”,让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家庭安全有保障;“健康重庆”,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00个、学校塑胶跑道运动场1080片,“蛋奶工程”使247.6万学生受益;“宜居重庆”,拆迁危旧房,近20万户市民迁入新居,改造农村危旧房16万户。

  “五个重庆”,既是让市民共同享有良好生活环境的重大民生建设,也是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在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9年,得益于“五个重庆”建设,重庆经济实现了15%左右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三。薄熙来说,我们不仅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而且贯穿发展全过程。

  去年以来,重庆进一步对“民生导向”发展路径做出制度性安排,要求政府把一半以上财力、干部把一半以上精力用于民生。计划用两年半时间投入3000多亿元,系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10类重大民生问题。

  巨额的民生投入,不仅没有拖累发展,反而使重庆经济增速高位运行。去年重庆GDP同比增长17.9%,增速居全国第二,财政收入增长49%。

  对于这套“民生经济学”,重庆市长黄奇帆见解独到,“五个重庆”建设使基础条件大改善,“民生10条”有效完善公共服务,启动和扩大了内需,形成民生与经济齐头并进的局面,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黄奇帆说,比如,政府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大约要投入1000亿元,但仔细算账,回报也很丰厚。如果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完全靠市场,70多万户起码要花1000多亿元,未来二三十年就得省吃俭用,幸福指数不高,消费也上不去。政府建公租房,本来的“房奴”变成了被解放的消费者,一户居民一年可多消费一两万元。

  有了公租房,使大量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住有所居,培育、储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厂商前来投资。宏碁、英业达、富士康等电子产品制造巨头,都对重庆的公租房很感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说,工业化初期我国走的是GDP优先战略,等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再回头补足社会投入,而重庆的“民生经济”是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把发展成果随时、尽快转化为社会的全面进步,由单一推进转向立体推进,是发展战略的转变。

  缩小“三个差距”,发展价值转型的尝试

  薄熙来指出,这几年重庆经济、民生虽有很大发展,但“三个差距”仍很明显,有些还在拉大。基尼系数达0.43,城乡低保人口达170多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3:1,有140万农村贫困人口;在区域上,重庆东南、东北“两翼”还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600多个贫困村。

  "三个差距"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差距拉大会给社会和谐造成很大危害,经济也会大受影响。我以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就是缩小"三个差距",要用改革创新思维,集中破解这些问题。”薄熙来说。

  为此,重庆首先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破题。在我国,农民的收入一般包括劳动性收入、政府的惠农补贴和财产性收入。其中最具增长潜力的是财产性收入。但重庆市农委统计,2010年重庆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人均纯收入的1.7%,低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底重庆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确保耕地一亩不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规定,引导农民对废弃的宅基地和荒地进行复垦,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即“地票”,利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交易,收益85%直补到农民,15%归集体。

  2010年,重庆又第一个在省一级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并将农村土地、林地、宅基地、房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进行量化,按照农民使用权占85%、集体所有权占15%的比例进行分配,使农民的使用权变财产权,能够流通、抵押和变现。

  “有了这个创新举措,农民的资产一下就变活升值了。重庆有3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林地,300多万亩宅基地,保守估计价值1万亿元,即便抵押10%,也可以增加财产1000多亿元。”黄奇帆说。

  自去年开始,重庆全面开展了农村“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去年底贷款余额就达40亿元。渝东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农民陈玉梅,去年6月以自己的农房作抵押,从县农商行贷款16万元,发展规模肉兔养殖,仅半年时间就收入了2万多元。在石柱县,像陈玉梅这样把“沉睡”的房产资源转化为“活”资本,靠农房抵押贷款的农民已有200余户。

  区域发展差距大,是重庆“缩小三个差距”的另一个重大难题。与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渝东南、渝东北这“两翼”基础条件差,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多。

  对此,重庆一方面调整市级对区县税收分成比例,确保财力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区县倾斜,将区县最低人均财力提高到10万元以上,以求逐步将“一圈”与“两翼”人均一般预算差距缩小到2.5:1,同时重点为31个远郊区县城配齐学校、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商业街等“几大件”,使其具备区域性小中心功能。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环节。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目前,重庆大致为43%,5年后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

  黄奇帆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极其复杂,必须在一、二、三次分配各环节上下够工夫。一次分配上,重庆将确保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管理层薪酬同步提高,每年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税收调节方面,已经开展房产税试点,下一步争取开展财产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改革试点,尽量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此外,还会争取进行社保缴费方面的改革,收到“缩小差距”的效果。

  “促进共同富裕路线图”正在徐徐展开

  尽管“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之路任重道远,但重庆的步履坚定而稳健。

  薄熙来说,共同富裕是一个很大、很难的题目。但重庆这些年通过走“民生路”、念“共富经”,初步趟开了一条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事实证明,促进共同富裕,不是不能干,只要下决心,真想干,下实劲儿干,又能干到点子上,就可以立竿见影,一年一个样。

  促进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或者“限制富裕”,也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在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研究表明,贫富差距不只是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更多体现为财产性收入的差距。为此,重庆大兴全民创业之风,以创业带就业、促创富,促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与沿海地区相比,重庆目前的创业行动并不活跃。全市3200万人,有企业约20万户、个体户70多万个;而浙江4000多万人,有企业80万户、个体户220万个;上海2000万人,有企业60多万户、个体户120万个。

  黄奇帆说,“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若市场主体没有足够的规模,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经济体量,社会成员的财富来源就会受到局限,因此我们决定开展创富行动。未来5年,新增15万个微型企业、80万个个体户,其他大中小型企业达到35万个,届时,重庆的大小老板或持股群体将有两三百万人,可达到每5个家庭就有1个投资创业的水平,使财富源泉充分涌动。

  为此,从2010年起,重庆市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区县给予一定配套,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

  “80后”女生胡音便是一位幸运的创业者。她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其他满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一直想创业却缺乏资金。去年9月,她创办了一家仅有3人的文化传播公司,获得了5万元财政资本金的补贴,领到了微型企业工商执照,成为一名文化企业的小老板。目前,重庆已经成功创办微型企业3万多个,带动就业30余万人。

  将国有企业收益大规模反哺民生,也是重庆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手段。

  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介绍,这些年,重庆国有经济快速成长,2010年资产达到1.25万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跨进万亿国资的省市。与此同时,国资收益大规模用于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去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的比例已达到15%,每年至少向市财政贡献100多亿元。

  黄奇帆说,重庆早在2007就开始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资收益作为“第三财政”,使政府能把更多的财力用于民生。

  他举例道,近几年,重庆这个“穷地方”的教育支出达到GDP的4%。如果国资收益不补进去,民生这块就要少花了。在重庆启动的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中,国有资本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市政府选定国有建设企业先行筹措资金,用地则从国有企业储备土地中调剂,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

  重庆市委全委会决定,今后5年,重庆国资收益的上缴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逐步提高到30%。崔坚说,届时国有资本收益每年将拿出200亿元左右上交给财政,用于全社会的公共服务,同时形成国有集团向财政、社保基金上交红利和转让收益的常态机制。

  细细研读重庆的共富路线图,不难发现,其指向更多的是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通过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缩小“三个差距”,并以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重庆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半月谈》2011年第15期,记者 刘亢 张桂林 王金涛)

  重庆求解世纪性难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世纪性难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界惊羡,中国社会的收入分化也令国人警醒。回想当年邓小平同志的告诫,如何消解“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的担忧?如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构想?

  求解这一世纪性难题,重庆率先作出承诺,“十二五”期间,全面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庆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庆探索。

  有人质疑:中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是否到了谈论全面缩小三大差距的时候?

  确实,国外经济学界有著名的“倒U曲线”假说: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贫富差距的缩小只有在市场化转型彻底完成,产业结构走向成熟时,才有可能扭转。但要看到,这只是历史现象,不是铁定宿命。而且,曲线拐点并非自动到来。况且,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临近国际公认的“红线”边缘,三大差距一旦形成不可逆转的扩大之势,则很难避免拉美型“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关键在于我们的价值导向和政策选择。

  确实,市场经济道路早已拓开,自然会有优胜劣汰,难免产生马太效应。但要看到,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正是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共同富裕。

  确实,重庆地处中国西部,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有人笑称“农村直辖市”。但要看到,毕竟已有30多年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毕竟肩负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实验的重要使命,重庆积极的求解也更见担当,更有价值。

  回避共同富裕的课题,就是把社会分化合理化,就是使政府部门不作为。

  有人困惑:当下紧迫的发展选择,究竟是先做大蛋糕,还是先分好蛋糕?

  重庆的答案是:一边分好蛋糕,一边做大蛋糕。重庆的解读是: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这蛋糕就总也做不大。

  发展还是硬道理。我们当然要坚持做大蛋糕。不然,何来蛋糕可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现实的发展偏向,不能忽略社会的利益冲突,不能忽略民众的迫切期待。市场化中特殊利益集团的无度攫取和非法侵夺,已经引起社会对权贵经济蔓延的深深忧虑;工业化中时有发生的劳资冲突、令人警醒的族群排斥和日见显明的劳动者权利缺失困境,一再拷问着社会融合的主题;城市化中频频发生的强制性搬迁上楼、低成本土地圈占,也见证着巨大土地红利的分配失衡和急剧流失。

  中国现在的症结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带着这些醒目的问号,人们在诘问着传统的增长方式,呼唤着科学的发展取向。

  走进重庆的发展,我们进而看到,分好蛋糕,既是为了社会公平,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做大蛋糕。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要加快转型?核心一条,就是原有的发展路径已经走近历史的终结。过度扩张投资,势必造成产能过剩性浪费和社会流动性膨胀;一味依赖出口,势必加剧国际贸易保护的冲突和外汇储备财富的流失。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迟迟不能跟进,根源就在百姓的消费能力迟迟不能提升,就在社会的贫富分化迟迟不能遏制。

  中国经济开始逼进转型时代,转型的路径在哪里?从地方的创造看,大致有三条:创新驱动型,权利保障型,民生导向型。重庆从市情出发,选择了民生导向,找到了撬动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杠杆。恰恰是追求分好蛋糕,给重庆经济的历史跨越、开放高地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强劲动力;恰恰是坚持民生导向,给重庆发展坚持人本、保障共享的科学转型增添了蓬勃生机。

  有人探问:在利益多元、市场深化的背景下,政府如何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重庆的经验是,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出路。(文 苏北)

  作者:苏北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UN01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