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板好大方!从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瓦鱼埇新村走出去的广西晨华集团董事局主席曾业华,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助家乡进行新农村建设,其中建起一批别墅免费送给24户村民。曾业华为什么要捐这么多钱建设家乡,他的二弟向记者道出了一些原委。图为即将建好的别墅一角。记者 冯耀华
瓦鱼埇新村别墅区旁,孩子们正在游泳池嬉戏。
瓦鱼埇新村远景,宛如江南水乡一般。
开栏语 基层,一个很概括的书面语。
深入进去会发现:这里,有最质朴的声音等待倾听;有最朴素的智慧等待借鉴;有最鲜活的人物等待发掘;有最真实的社会等待记录。
如今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正步履铿锵,深入基层去捕捉这个历史时刻的动人细节,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从创刊之初就把基层、把群众当成自己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城市社区、田间地头、高山深处、黄河岸边,遍布本报记者深入基层体察冷暖的脚印。
14年走来,生活报一群80后青年记者正在茁壮成长。中宣部、自治区党委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本报就先从最有激情的80后开始吧。在这里记者流下了汗水,体会了艰辛,感受了快乐。
广西新闻网记者 冯耀华 实习生 彭丽洁 通讯员 梁春红 文/图
8月17日下午,细雨飘飘中,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瓦鱼埇新村显得异常清新,人的心情也格外晴朗。
村民刘兴美望着已经建成,而即将装修完毕的两排别墅楼,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全村人都要搬到别墅里去住了。”
3层高的别墅,谁不想要?而更让刘兴美高兴的是,这些别墅竟不花他们一分钱,而村民抽签选房后,明年春就可入住,而免费建好送给他们的是村里最有钱的“曾老板”。
那么,这个“曾老板”是谁?为什么要给村民们送别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入村探访。
见闻 瓦鱼埇新村犹如“世外桃源” 从浦北县龙门镇长平村委出发,沿着一条蜿蜒的村级水泥路,很快就来到了瓦鱼埇新村。
一个绿色的人工小半岛旁,潺潺溪水绕村流过,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假山、壁画错落有致,修好的人工泳池里,几个小孩正在嬉戏玩耍……与一路上其他村的灰头土脸相比,映入眼帘的新村宛如江南水乡一般,好一幅清新的画卷,让人眼前一亮。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村子两边新建成的两排别墅楼,蓝白相间的墙壁,带着徽派建筑风情的房檐,尊贵黑色框的铝合窗,每个门面之间还有高高的台阶相间,使得单排别墅也有了鳞次栉比的感觉。置身其中,让人以为是来到了都市里的高档豪华商品别墅区。
记者走进旁边的老房子内,一个姓姚的老婆婆告诉记者,这两排别墅一共有24套房子,村子有24户人家,刚好每人一套。“从拆房子到建房子的每一个工序,都没用到我们村里人出力,这些都是曾老板免费送给我们的,我们就白白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
探访 免费送别墅,还补偿“拆迁费” 村民们所说的“曾老板”,就是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广西晨华集团董事局主席曾业华。曾业华兄弟一共4人,曾业华排行老大,4人全都在外面做房地产等各种生意。由于曾业华本人不愿意面对媒体的采访,因此,关于他为什么要捐赠这么多钱建设家乡,没有得到他本人的回应,不过,他的二弟曾业恒向我们道出了一些原委。
“过去,蹲的还是茅厕,村子巷道脏兮兮,下雨天的时候,连个落脚的点都没有”,曾业恒介绍,曾业华等兄弟几家人长期在外居住,逢年过节偶尔会回一次老家办事,每年回来,看到乡亲们还住在这样的环境,想到自己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家业,也该为家乡建设出力了。
“要搞就全村一起搞。”曾业华提出这个设想得到了全家几兄弟的同意,二弟曾业恒放弃了自己的生意,被指派专门回村负责新村建设的一切事宜。
“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用做,一切都是曾老板包办完了”,一位村民这样形容他眼中的“曾老板”:为人大方、做事大气。关于曾业华的大方,我们可以从村民的描述中,得到明确的印证;
旧村改造,需要拆掉部分村民的猪栏或厨房,曾业华都按谈好的价钱一一做好补偿,单拆迁补偿就花费了50多万元。村民刘兴美的猪栏被拆了,就拿到了一笔不小的补偿。“补偿数很满意”,她说。
此外,新村建设规划时,曾业华不仅请来了专业设计院的专家来规划设计,就连拆迁施工队伍都是从自己公司里拉来的专业队伍,每天有上百名工人在村里干活,不用村民出一分力。如果有村民闲不住想干活,他也会按一天80元左右付给工钱。
揭秘 捐助人身价不菲为人低调 曾业华能够如此大方地支援家乡建设,这底气来源于他不菲的家底。关于哥哥曾业华的发家史,他的二弟曾业恒给记者简单描述为“上世纪80年代开矿业起家,90年代开始做钢材生意,并进军房地产业”,至于曾的身家到底有多少,曾业恒表示也不清楚,“反正够吃够住,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于自己家族的财富,他们兄弟看得很淡。
不过,记者从今年5月对曾业华的一次专访报道中了解到,曾业华1992年创办的广西晨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如今是以产业经营与投资为主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涉及钢铁贸易加工、仓储物流、房地产开发及对外战略投资等众多领域,员工近1000人。
而发达不忘乡亲,据介绍,瓦鱼埇全村青壮年以上的劳力基本都被安排进他的公司上班。村民龙惠莲的一儿一女都在柳州晨华集团上班,而自己和老公则帮着曾业华的瓦鱼埇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养猪,全村大部分人都在为曾业华打工。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本地的商业“财子”,平日里热心公益,但媒体上却鲜见有关他的报道。用曾业恒的话说,“我哥做事很低调,不希望宣扬”。记者从浦北县宣传部了解到,曾业华曾个人捐资130多万元,铺设了浦北龙门至长平村委长6公里的水泥路,给长平小学赞助30万元建设围墙和装修教学楼,此外,家乡的不少项目开发建设他都参与。而这次资助家乡新农村建设,他已经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其中,免费送给村民的24套别墅,就耗费600多万元。
思考 捐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观念 在各地新农村建设当中,当地经济能人资助家乡建设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一些新村在修桥修路等热闹过一阵之后,留下了村庄表面的华丽,村民的思想素质和观念依然停滞不前。
而记者在瓦鱼埇新村采访了解到,曾业华除了大撒钞票建设家乡让人佩服之外,他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也有值得思考和借鉴。
为了让新村建设有产业支撑和带动,曾业华把全村的田地重新收上来,进行统一规划经营。他成立了浦北县瓦鱼埇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在村里发展猪、鸭、鳖、鸽、鱼等养殖项目。村民到公司里打工,每月按时领工资,全村村民一下变成了产业工人。
记者在村里见到了该公司新建的20多亩的养猪场、养鸽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和丈夫在场里帮养鸽子,“每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比在广东打工强多了。”
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员谭乃淙则被曾业华请来专门规划管理他的养鳖场。谭乃淙转述曾业华的话说,“钱不是问题,只要你把这个项目规划好。”谭乃淙告诉记者,现在鳖场里有几千只种鳖,按照规划,种鳖场的苗会分配到每个农户去,养大后再回收,打响“瓦鱼埇”品牌,销到外面去。谭乃淙说,曾业华并不急于要这个项目给他带来什么利润,他是希望这个产业能融合到新村建设里去。
“有了产业的带动,这样漂亮的新村才有支撑力,才有活力。”浦北县委组织部一位领导在参观新村时认为,曾业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捐的不仅仅是钱,他还给村里输出了一种先进的观念。 (来源:广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UN008)